以素养为导向构建学校生态教育

原创:方平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 发布时间:2022-11-30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主战场和主阵地。面向新时代,教育人要构建学校教育新生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一、培养有亲和力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现代教育理念不再是“注入式”和“填鸭式”,而是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小组合作探讨的开放式课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学相长,师生相互评价已成为教学常用手段。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多提问,参与协作探究以培养其核心素养。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兴奋度只有在不受约束和控制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亲和力更能培养和诱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亲和力不是装模作样的形式,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外显为对人亲切、和蔼、友善、鼓励、积极向上、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和乐善好施。拥有亲和力的老师所带领的班级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创新,颇具团队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强。拥有亲和力的老师所带领的学生勇敢果断、个性韧性、拼搏进取、乐于助人。疫情反复,网课成为常态,教育问题突出,教师面临的挑战颇多,要能胜任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本身应有忧患意识,有积极追求上进的心,不断学习,磨砺内功,眼望远方,多学习,善思考,勤总结,借鉴整合应该成为老师的必备品质。  

尽管已经告别了“要想学生有半桶水,老师必须有满桶水”的时代,但老师的思维理念、启发诱导学生的方式方法、感知新事物新观念的嗅觉不至于落在学生后面吧?AI、大数据、云计算,我们懂几何?掌握了多少?创新不只是一个词,需要智慧创造,才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智慧源于什么?智慧源于生活,源于勤奋学习,学习就是源头活水。只有以老师的清流流进学生心田,才会滋润幼苗向阳而生。

二、创建具有人性化的管理体系

制度的约束对自觉已成为习惯的人来讲只是一种形式。虽然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如果过于形式化了,就会适得其反。打卡已经成了很多学校考核教师出勤的“有效”方式。学校打卡目的是规范老师按时上下班,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尽职履责,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但是,打卡是很多老师是非常反感和反对的事情。教书育人工作与别的工作有质的区别,孩子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取得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天天坚持,循序渐进,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老师除了上课,更多时间用来学习新知识、揣摩新技能、探索新理念、发现新规律、总结新问题。可以说,一名优秀的老师无时无刻心不在课堂、不在学生身上、不在教育事业上。备课、作业评讲、教研活动、教育心得等一系列围绕教学的常规事务需要老师去做,偶尔沉浸式的工作和学习而忘了打卡,影响该有多大!做学问的工作场所往往不固定在学校,灵感来源于生活,创作需要时间和空间,学校之外,是更广阔的灵感之源。

曾经有位教语文教得非常好的老师告诉我,他现在之所以看淡教书,是因在一次职称评聘时,因为有一次下午在家里准备第二天的公开课忘了打卡,出勤扣了分没评上,与领导理论也无济于事,于是他总结到,“改变不了别人和局势,就只有改变自己。”伤了一位老师,影响了无数孩子。新课程方案呼吁对孩子放手,其实学校也该对教师放手。只放一只手,何来真正的核心素养,不多管齐下,何来的教育生态?所谓生态,它是一个系统链,任何一环都掉不得。对学生,要润物细无声,启智润心;对老师,要以同志兼朋友的情谊,和煦的阳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关心与爱护深入骨髓,将爱传承,一代又一代,才是敬业乐群的真谛,如沐春风的喜悦。

三、打造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乐园

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是在学校。体格的成长,知识的增长,素养的形成几乎都在学校,给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快乐的环境是学校育人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从看到校门、进入校园、步入教室、走进操场……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印象,给孩子都是安全、健康、舒心而愉悦的。最愉悦孩子身心的,是老师的微信,是校长的弯腰。启智,在精心准备的细节里;润心,在柔和的春风里。关爱孩子的现在,看到的是祖国的未来;呵护孩子的心灵,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收获的是世纪百年,千秋万代。

孩子厌学逃学,根源在哪里?如果在学校遭受冷眼、歧视、不公平对待、缺乏安全感,学校变成了梦魇开始的地方,感受不到快乐和温暖,避而远之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为什么很多家长见到老师或电话老师总会说:“我的孩子在家一点不听我的话,老师说的话当圣旨一样。”很明显,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老师比家长更专业,更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而中国式家庭、中国式父母、中国式家教,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尊重等同于服从,“害”了孩子。因为要尊敬师长,所以孩子在家里似乎只能听从和服从,不管父母长辈对与不对。父母和长辈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高高在上,俨然一副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模样,孩子只能照做。这种高压态势下的打压,不但孩子口服心不服,还容易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伤害,压抑其个性发展。久而久之,孩子胆小怕事,不敢大胆发言,不敢思辨,无自我主张。学会倾听是一种智慧。每个孩子都是有主见的个体,不管他有多小,他的脑子也在思维,也在想问题,能够将想法表达出来,无论对错,都已经很了不起了。尊重,才能产生心与心的相互交融。相互交心,才会海阔天空。坦诚相待,以心换心,笑容才更灿烂。

面对新的百年,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教育的生态,如何营建方可行稳致远?

(作者:方平,系重庆市忠县白石初级中学校副校长,重庆市高级教师、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