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变现场督政为常态监测——
透过大数据看政府教育力
督政,是教育督导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多年来,张家港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镇(区)政府的督政主要采用责任考核与现场督导两种方式,即:根据市政府年初与各镇(区)政府签订的《教育目标责任书》中明确的年度工作重点、具体要求,年末对完成情况进行“百分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镇(区)整体工作的“千分考核”中。定期组织开展现场督查,了解各镇(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能的情况。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遵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我市与其他县(市、区)一样,教育督导室取消了独立机构编制,与教育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的调整对现场督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围绕政府职能,重新设定监测指标
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难以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每5年至少实施一次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的要求。不改革,教育督导部门督政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成效也更难保证。为此,我们变原先的责任考核为镇(区)政府教育目标达成度的监测评估,并优化了传统的现场督导。
改指标体系,围绕政府职能,研制监测量表。监测评估需要构建指标体系。我们根据镇(区)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相关要求,吸取原来“百分考核”的优点,结合我市教育发展的实际,研制了《张家港市镇(区)人民政府教育目标达成监测评估细则》,从“提供经费保障”“扩充教育资源”“促进协调发展”三个维度,构架了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监测涵盖了镇(区)政府应履行的法定教育职能,确定了“生均公用经费”“学校布局建设”“外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等24个监测要点。对每个监测要点,确定了目标值或参考值,便于比对评价。如“教师培训经费”要求“按教师工资总额的2%在财政预算内给予安排”。
告别“冰冷的分数”,发布定制式报告
改操作办法,规范监测流程,探索信息手段。组织各镇(区)教卫文体办公室根据监测要点提供基础数据以及相关佐证材料,这既是引导自查自评,更是促进自我总结、自我诊断。联合督导室、教育局相关科室部门,按要求规范采集并审核各镇(区)教卫文体办公室提供的信息。
依靠专业部门机构,如从我市财政部门查找教育经费数据。依托平台系统,如教育装备信息主要来自“苏州市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系统”、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借助“江苏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专项督导,通过实地勘查、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实况实据,如校舍建设、布局调整等。联合督导室、教育局相关科室部门,对监测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确保客观、准确。
改反馈体系,变革评价方式,革新结果呈现。对各镇(区)政府教育目标达成情况监测评估结果的呈现,我们不再用“冰冷的分数”,也不再按照综合得分进行“排队”,而是以镇(区)为单位,发布私人定制的报告单和公文格式的报告书。
报告单对每个监测要点均报告审核的实际值,注重以数据说话,对事实做客观描述,并适当进行纵向比对。同时,对每个监测指标的达成情况,做出是否符合标准、达到要求或与目标值(参考值)存在哪些差距等结论性评价,力求简洁、精准。
报告书重点表述两个内容。一是各镇(区)政府履行教育责任的主要成绩、突出亮点。二是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
督政不是评判,而是为了发展
转变思路天地宽。基于数据分析、事实为证的监测评估,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变化与正能量。
以往,责任考核与现场督导是“两张皮”,相对较为繁杂。现场督导多为综合督导,对全市各镇(区)政府督导一轮的周期较长。现今,监测评估与现场督导有机整合,优化了流程、内容,减少了对基层的干扰,并提高了信度与效度。
现场督导以“短平快”的专项督导为主,每年能对各镇(区)进行“全覆盖”,了解情况、采集数据等更为快捷,反馈信息以及提供指导等也更为及时与到位。
以往,教育督导部门对镇(区)政府进行责任考核,扮演“评判者”居多,重在区分,镇(区)政府往往有不满甚至抵触情绪。现今,教育督导部门则是对照标准,为镇(区)教育“把脉诊断”,既发现问题不足,更“对症下药”,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化解矛盾、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是共同目标的合作者与服务者,因而,深受镇(区)政府欢迎。
以往,各镇(区)政府关心的是考核成绩的排名,重视的是“面子”。教育督导部门的考核,无形中助长了功利主义与浮躁心理。现今,各镇(区)政府更多的是依据监测评估的报告单与报告书,静下心来进行自主分析,寻找区位优势、厘清新思路,明确新目标,制定并落实新举措,从而,切实保障与促进了区域教育健康协调、优质持续发展。
(作者杨志刚,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教育督导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