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政“斤斤计较”更见实效

作者:李革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3-12 阅读量:0

对设区市政府教育工作考评,是促进市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实施强有力的制度性监督,扭转临时性、政策性监督多,制度性、法制化监督少的状况,是新时期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

近年来,无锡市通过对设区市的考评,促使市级政府依法依规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办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推动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适应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健全考核体系,让教育督政“全覆盖”

成立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有效的协调和领导机制,市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对所辖市(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的年度履职考评工作。各市(县)、区政府也全面实施对乡镇(街道)政府教育履职考评,为形成完整的督政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围绕省对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指标,结合无锡实际,并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当年重点任务、存在的突出问题等,研究制定和完善对市(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指标体系。

积极探索设立基本指标和动态指标,基本指标以省定指标为主,动态指标以市定指标为主,由局机关处室根据业务考评需要增设指标,如:增设“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上一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标准”,解决该类教师工资水平偏低的问题。

研究制定对市(县)、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评办法与工作规程,将整个督政过程分为县级自查自评、市级材料审核、现场质询与督查、结果审定与公布等环节,并明确各阶段工作流程、规则、标准和方法,构建数据说话、多维评价、重在整改的督导考核机制,推进考评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

重视数据分析,让教育督政“有支撑”

为提升教育督政工作成效,重点建设督政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政现代化,实现教育督政台账电子化、评估指标数据化,改变以往督导手段单一、督导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平台实施对各地督政数据采集,并按市(县)区横向与年度纵向对数据进行比较,加强对各地考评数据达标情况的核实和分析,从而保证了评判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利用网上信息系统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近两年共发布网上问卷120余套,组织5.3万人次师生和家长参与学校条件与教育质量满意度测评,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为准确撰写督政报告提供数据支撑。

坚持教育督政全过程公开透明,进行开放式考评。在材料预审环节,针对材料缺失、错误等情况,及时与各地教育督导部门沟通,限期进行补充与整改。在问题分析和反馈环节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地政府,听取意见,防止误判,确保考评结果的准确。在现场质询与督查环节,根据市(县)政府工作汇报、问题陈述和整改思路介绍及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的情况综合评判各地政府履职情况,推动薄弱环节改善。

近两年,无锡督政积极推进大班额大校额工作,将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控制在小学45人左右、初中50人以内,基本消除56人大班额现象。同时,强化履行流入地政府职责,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在“指挥棒”的引领下,无锡基本消除了超大班额现象,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无锡公办学校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率达100%。

通过教育督政,各级政府积极履行教育职责,教育资源得到极大扩充,促进了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

强化结果应用,让教育督政“长牙齿”

发挥好教育督政作用,需要形成督政工作权威,这不仅依赖于过程的公正公平和科学严谨,更依赖于结果的有效运用。

将政府教育履职考评结果纳入各地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中,各市(县)区也调整完善对镇(街道)的考核指标体系,赋予教育工作考核更大权重,从制度上保证了教育督政地位和作用,推动教育工作责任层层落实,提升各级政府履职能力和水平,保障国家和省市的教育工作要求全面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无锡市全力扭住“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教师招聘工作为突破口,打破岗位核准到校的传统模式,实行区域统筹、统一招师、统一分配。

我们将“县管校聘”列为重点。新吴区成功将区内25所中小学编制全部收归区教育局统一管理,全区2935名教师编制和岗位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分配。2018年该区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到46.43%,有力地促进了校际之间教师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业务素质、骨干教师以及管理力量的均衡配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度达到81.25%。

近几年,不管是综合督政还是专项督政,都经过严密的督导流程、科学的分析比较、公平公正的评判,形成的结论报告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成为一份份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体检报告”,哪些板块发展得好,哪些项目是短板,一目了然,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