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当“局外人”

作者:刘振凤 来源: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21 阅读量:0

【案例背景】

良好的干群关系是学校发展的基础。现实中,不少学校教师与个别领导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特别是在评职评先过程中,矛盾比较突出,这直接影响工作热情,影响学校的整体氛围。很多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尽管了解本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碍于面子不愿让“外人”知道,更不要说让“外人”参与解决问题。但督学信息的铜牌挂在了学校的大门口,很多学校领导不想外传的事情,督学知道了,怎么办?如何发挥督学的作用?督学首先要认识到,帮助被督学校解决好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是督学分内的事。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使被督学校校长感觉到,督学也不是“外人”,督与被督目标是一致的。如何产生这样的效果,需要发挥督学的智慧。

【案例过程】

2014年时我收到一封被督导学校教师的邮件,言辞非常激烈,状告学校一名主要领导在评职、推荐区级骨干教师中不公平,偏向与其关系好的教师,并明确告诉我,只给我三天时间,没有结果,就状告到市教委。看得出,这位教师情绪很激动,与学校领导矛盾比较深。

面对这一突然情况,怎么处理?参与不参与?我在想:这位老师把问题反映到我这儿,校长一定知道了这件事,但对校长解决的结果肯定不太满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帮助解决比较难。但我又想到,这位老师把邮件发给我,说明对我充满信任和期待。另外,校长是位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我帮她把问题解决好,密切了干群关系,对她以后开展工作非常有利。

想到这,我决定参与解决这件事。怎么解决呢?我着手从这封邮件打开缺口。在认真分析这封邮件的内容后,我发现这位老师除了对涉事的主管领导意见比较大之外,对校长只是感觉她有偏向,没有大的意见;此外我还看出虽然这位老师言辞比较激烈,但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我决定先跟校长沟通,形成共识,再作进一步打算。当天,我跟校长通了电话,没想到校长对我的电话不以为然,大概介绍了一下情况,明确说这件事她了解并已经作了处理。虽然我想这件事不那么容易解决,但校长坚持由她来解决,无论我怎么暗示,都没有请我一起参与的意思。

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先沉住气,校长如果能把问题解决了,那不更好吗?但到周一,我还是不踏实,中午时给校长打了个电话,校长马上接了,说“您现在有时间吗?能马上到学校来一趟吗?”我驱车来到了学校,还没进校长办公室,就听到了吵闹的声音。那位老师情绪非常激动,看我进来说,“我正等您呢”。我首先跟校长沟通了一下,然后静心倾听这位老师表达她的诸多不满。听完之后,我认为既有这位老师自身的不足,也有学校评职、推荐区骨干教师工作不完善的地方。随后我向她表示理解,同龄人中只有她没有晋升职称,本想借这次推荐区骨干教师为明年评职创造条件,但没有成功,所以恼羞成怒。我一方面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引导她把评职看得淡些,年轻还有机会;另一方面又鼓励她虚心学习,找到自己的差距,创造条件评上职称。从她的眼神中,我感到她产生了希望,但仍对那位领导愤愤不平。我继续进行耐心的解释,有的地方存在误解,有的地方是学校工作的不足,但应该认识到,学校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集体的决策,不能痛恨某位领导,而且明确指出了那位领导工作方法的确存在问题,学校制定的方案也有不足之处。听我这么说,她的情绪转变了很多。

随后我与那位领导也进行了交流,她也意识到了自己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导致矛盾激化,并主动向那位老师道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然后我又与校长进行了交流,年轻的校长也感觉到了处理问题方法不当,简单地批评教师、安慰教师解决不了问题。分析之后,校长也认识到了评价方案的不足之处,表示要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事后,校长对我连声表示感谢,说我帮了她的大忙,并为开始的不热情表示歉意。我笑着回答,我所谓的“督导”就是给你帮忙,不会添乱。

【案例反思】

这是一次不能称之为“督导”的督导。之所以不能称之为督导,是因为这完全是一次计划外的、没有准备的活动,但也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督导。其原因包括:

第一,通过这件事发现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学校一些重要工作民主参与程度不够高,导致操作中出现问题;一些干部工作方式不妥当,引发了干群矛盾等。

第二,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帮助学校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第三,这件事情的处理,使我对责任督学的经常性督导产生了新的认识。督学的职能,监督当然是首要的,但不能仅仅扮演“裁判”的角色,满足于旁观,还要充分发挥指导的职能,必要时候的直接介入不但可以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事态恶化,还能进一步拉近同学校的关系,避免同学校可能产生的“对立”情绪,使得督导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责任督学不仅要当好“局外人”,必要的时候,也要成为“局内人”。


(作者职务: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原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