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点带面 提高督导工作实效

作者:宋文政 来源: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21 阅读量:0

【案例背景】

2016年,天津市启动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组织开展督导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素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学校信息化六大方面。

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第二中学,始建于1990年,校园面积占地60亩,建筑面积7102平方米。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0余人,教职工70人。作为一所地处滨海新区西南边远地区的农村初中校,在各方面办学条件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不甘落后,自加压力,勇敢面对各种办学困难,积极申报了2017年上半年的“学生素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两个专项的督导评估验收工作。

【案例描述】

1. 基本情况

2017年3月份,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港西第一责任区”中的大港太平村第二中学校长打来电话,告知:学校已经申报2017年天津市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达标评估验收,想就此机会强化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即,通过邮箱发来了学校部分“经典课程”的讲义材料征询意见。讲义的编排体例大体为:从“说文解字”入手,解读我国优秀传统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关键字词,比如“仁”“诚”“韧”等;然后呈现历代儒学代表人物关于这些字词的论述,分析其核心思想;随后呈现相关典故或者是历史伟人的相关故事。每节讲义的文字容量要超万字。

2. 问题分析

显然,学校希望借力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站位高度是有的,是应当积极肯定的。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学校行使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而且与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需的“民族自信”遥相呼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但是,从学校提供的材料看,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方式方法也值得商榷,且不说缺乏总体的发展思路,有贪大求全的迹象,从微观操作上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比如他们发来的课程“讲义”就是名副其实的“讲义”,内容罗列很多,显然缺少筛选,学生活动设计更是明显欠缺,有很强的“灌输”倾向。显然,这种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是难以让处于成长发展中的现代学生“入脑入心”的。而且从他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暴露的问题,还能推测学校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学校可能存在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的情况,课堂教学“学本”意识不强,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相对欠缺,学生的主体性有可能凸显不够。

3. 采取举措

(1)及时回复

学校的“求助”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也体现了学校对督学工作的信任,“及时回复”正是督学对学校信任的积极回应。对此用了半天时间起草形成了一份有针对性的书面文字材料——对太平村第二中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点儿建议,从“夯实基础—融合拓展—教师为本—方法统摄”四个方面,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对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想法与主张,总计超过3000字,为学校调整思路、自主决策提供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意见。

(2)深入现场

问题不能也不应到此为止,否则工作还是会浅尝辄止,互动效果还可能是“空对空”。回复之后一个月,4月20日,我和其他几个责任督学又利用下校日常督导的机会,专门听了学校年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弟子规》,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交流,辅助教师对学校经典文化课程的“目标—原则—方式—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将听课情况和对学校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有可能存在的浮于表面、落实不够的问题,与学校领导进行了坦诚交流。

(3)后续跟踪

学校完成区级达标验收之后,再次利用下校督导机会,了解了相关教师在验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专家对学校传统文化建设的总体意见。专家提出的“已提炼出‘六要素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但教师的知晓度不高”的反馈意见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当初的推断。在与学校沟通协商之后,又向学校提出了“由此及彼,拓展延伸,反思学校在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思考现有模式背后的理论依据”的改进建议。

4. 取得成效

一是学校顺利通过天津市第三轮学校标准化建设“学生素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两个专项的督导评估验收,其中《弟子规》课程得到专家好评,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明显增加。二是初步实现了学校基础学科课程与传统经典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更加精炼、丰富、生动、活泼。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完善开发了《“盘”点美好生活》校本课程,课程成果——传统文化“石膏挂盘”成为楼道装饰的一道风景。体育课、大课间也融入了中国武术、太极、竹竿舞等传统文化元素。三是学校已经完成《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规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四是学校对原有“六环节七要素”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度反思与调整,确立了以“聚焦教学目标,打造富有生命力课堂”为追求的学校教育新愿景,其探索与实践正在本学期实施的“滨海新区学校教学基本功建设月”中有条不紊推进。

【案例反思】

处理上述问题的过程,带给我以下思考:

1. 督导工作要善于以点带面

首先说必要性。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督学工作自然不能例外。学校教育工作无时不在进行,无处不在发生,督哪一时、导哪一点,真不好把握。日常随机地、全面地督导,有作用,也有局限。频次低了,信息的真实性会打折扣;过于频繁,无疑又会对学校办学形成“干扰”,毕竟学校工作有自己的运行节奏。学会选“点”,是提高下校督导效率的关键所在。再说可能性。学校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决定工作背后的支撑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态度却又是相通的。也就是说深究一个“点”,完全可以发现并促成更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表面上促成的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有可能连带解决了其他问题。

2. 督学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领域

从目前督学队伍的构成来看,有的责任督学来自一线学校,有的来自行政管理部门,有的来自业务研究部门,工作经历多种多样,学科背景更是各不相同,毋庸讳言,他们在专业背景、优势领域等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督促指导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笔者本人,语文教师出身,有过近十年的机关工作经历,目前又在从事区域课程研究工作,同时还分管区域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因此在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方面,有一定发言权,在这方面的建议也容易得到基层学校的信任,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工作,自然容易取得良好实效。

3. 督导工作最好能抓点带面

“点”何以带“面”?就是绝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找到“点”与“面”深处相通的东西,找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还要为解决问题找到实实在在的依据。依据有可能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政策要求,自然就具有权威性;有可能是规律与经验的总结提升,自然具有说服力;也有可能是督学个人学识魅力的体现,自然也会有感召力。这当然会对责任督学的理论指导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也唯有如此,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提高督导工作实效。

看来,终身学习,还应是责任督学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业务水平,才会让“以点带面”从想法变为做法,才会让提高督导工作实效,由理想变成现实。

 

(作者职务: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课程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