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教育教学设备使用效益督导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范成海 来源: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09 阅读量:0

【案例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均衡配置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新课程资源指标——教学设备的要求,明确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实施、初中建设和小学规范化建设的完成,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办学条件达标,设施设备改造、补充等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快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设施和技术装备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督导顺义区河南村中心小学过程中发现:区、校投入大量资金完成前期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后期这些教育资源——设施、设备在具体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够,表现为使用率不高、使用水平不高。

【督导过程】

1. 体检——大数据摸清基础情况

督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我对顺义区河南村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备、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体检”——掌握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导”的作用。通过“一一二三四”的途径,收集了大量数据,即:查看河南村中心小学的资产(条件)清单,阅读学校的设备管理与使用情况自评报告,深入两种课堂(普通课堂和实验课堂),发放三个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主管领导问卷),召开四个座谈会(领导干部座谈、教师座谈、学生座谈和实验教师座谈),收集到了涉及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设备管理和使用情况等相关基本信息。

2. 诊断——数据背后的本质

从数据来看,学校领导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追求优质资源,但是对设施设备的优化管理和高效使用的认识不足;很多教师认识不到设备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科学习惯,提高青少年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数据还反映出,实验教师或管理人员成份杂,队伍不稳定,现有实验教师或管理人员真正通过培训而又符合要求的不多,大多是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需病休或即将退休的教师;学校管理制度及其使用缺乏科学性,他们缺乏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难于管好教学仪器设备,搞好实验教学;图书馆教师对书籍保护和借阅的操作基本规范,但是与区教委提出的“彩虹读书活动”的要求相比,做得还不够;有的体育器材还带着包装存放在器材室一角。一线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使用频次及高水平使用人次不多;使用记录不规范,实验单和准备单填写过于简单;个别教师对材料和仪器使用不熟练等等,导致实验效果不佳,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

3. 下药——协商制定整改方案

督导评价的方向性是学校发展的“指挥棒”,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功能,就需要我在诊断的基础上,开出“大数据”背后的药方——提出整改意见,并与学校一起制订整改方案。方案包括:提高校领导的认识、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和使用机制等等,达到管理和使用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设施和装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目前河南村中心小学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认识提高了、管理规范了、效益增强了,达到了建是为了用、管是为了更好地用的有机统一的目的。

【案例分析】

针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是提高校长和主管副校长对设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硬件达标,均衡办学条件,这是基础——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不至于因为条件不足,剥夺学生动手机会,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科学精神。校长必须认识到这一层次,才能抓好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工作。

二是在配备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加强跟踪培训。培训跟进是提高教育设施设备用好的必要前提,如果培训跟不上,会导致设施设备利用率低。如学校建设了各种专用教室,但是管理人员跟不上,教师使用不熟练,导致利用率很低。

三是规范使用制度和明确使用要求。体育器材使用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图书借阅规则及其要求不够明确,导致闲置现象,闲置就是最大的浪费。应加强培训,建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使用多媒体设备,尽量“带电作业”,力争每节课都有声、像、图的结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其加深记忆,增进理解,学得更轻松、更有效。只有专用教室的充分利用,才能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职务: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