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作者:黎明 来源: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09 阅读量:0

【案例背景】

2016年秋季,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委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开展“教学七有效”(即有效计划、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有效检测、有效辅导、有效教研)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认真落实减负提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为配合这一中心工作,对全县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督导。

【案例描述】

2016年9月,按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统一要求,我来到位于四县交汇之地的一所边远小规模寄宿制小学——大垭乡中心校,对学校的“教学七有效”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查阅教师计划、教案、作业批改、质量监测等相关资料,发现该校周检、月查记录详实,教学常规管理基本到位。然而翻阅了近几年全县教学质量监测成绩,却发现该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不少学科监测结果在全县排名靠后。

带着疑惑,来到教师办公室,分别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走访,说出了不解。教师的回答却多从客观上找原因:有的说“都是留守儿童,家中无人辅导”,也有的说“教好一个,流失一个,家长一看孩子成绩较好,就想把孩子转到县城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我班本期就转走了两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有教师悄悄对督学组说“教得再好,一年到头的教学质量绩效奖也就是高的300多元,低的100多元,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于是,我又去访谈校长、教导主任,在肯定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同时,把督导的情况以及了解到的信息反馈给他们。校长坦率地介绍了学校相关工作情况,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教学业绩所占比例的确偏低,但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师任教要么是同年级不同学科,要么是同学科不同年级,不便比较。学校虽多次研究,苦苦思索,始终没有清晰的思路。

通过反复交流,督学组最后形成共识,提出了五条建议:一是加强校本教研,和县城学校结对帮扶,教师分期分批派到县城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班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二是为了破解小规模学校教师教学业绩考核难题,可以考虑建立几所临近学校(车程在30分钟内)“统一监测、分校阅卷、集中评比、分校考核”的质量监测模式。对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量化,适当提高教学质量奖的幅度,做到奖优罚劣。三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适用、适宜、适度的明确规定,比如有效备课,学校就应细化教材钻研、教学目标、过程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做到标准明确,规范实用,并对照标准检查、督促到位,强化过程管理。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争取乡政府的支持,除在教师节召开表彰会外,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五是开门办学,家校联动,请社区干部、家长进校园、进课堂,随机听课,翻阅每位教师的教案作业,对每位教师的工作进行评议,并作为教师年终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的参考依据,从而形成监督和鞭策机制,内聚活力,外塑形象。

一年之后,该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案例反思】

看、查、听、访是常见的督导方式。在该案例中,一开始,督学只通过查阅“教学七有效”的相关资料,有周检、有月查,监测、质量分析等一应俱全,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井然有序,总体感觉良好。这一案例说明了看、查、听、访等督导方式必须综合运用,否则容易以偏概全,了解不到学校的真实情况。

走访是常见的督导方式,但走访是否成功,是否能采集到真实有用的督导信息,关键看走访者是否与被访者深入沟通,是否与被访者做朋友,是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能以督学的身份盛气凌人,指手画脚。

坚持“督以求真,导以致远,督导并重”的工作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构建新型督导关系。在本案例中,督学来到学校,既不因为最初的印象粉饰太平,也不因为该校成绩在全县靠后横加指责,而是本着“服务基层”的原则,以朋友的身份进行走访,开展督导活动。在“导以致远”上下功夫,为学校破解难题,献计献策,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收到了督导实效。


(作者职务: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靛水督导责任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