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阅读,一边成长——“越读者”的三种境界

作者:庄惠芬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8-27 阅读量:0

哪些阅读决定我们的品位和质量,影响我们的精神面貌?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希望得到答案。蒙田指出:一个构造合宜的大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我也曾经想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容量最大的U盘。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单纯地强调教师必须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而是要通过恰当的与生命相遇的阅读,在内部形成一种“深刻的状态”。

个体中的我,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1999年,我遇上了我的恩师朱永新教授,一场教育理想的报告深深吸引了我。朱老师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永葆激情、热爱阅读、充满创造、洋溢着诗意的。

朱老师每年都会问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今年读了哪些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朱老师每年都为我开出阅读书单,我从儿童心理学、数学教育学入手,涉猎数学文化、数学史、教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全心拓宽教育视野和丰厚专业底蕴。静下心来阅读《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目的》《童年的秘密》《苏菲的世界》《21世纪的技能》《人是如何学习的》等书籍,我开始发现儿童的秘密,找寻教育的规律。

朱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最近在研究思考些什么?这让我从“数学活动教学”“数学思维”“数学建模”“儿童数学的真善美”“站起来的儿童数学”等开始探索,每一个课题都会至少阅读20篇同类文章以及专著,“阅读+实践+反思”构成了一条呼吸的生物链。阅读开始像呼吸一样自然,活着的人是需要呼吸的,吸进的是足足的营养,呼出的不断创新的行动。

朱老师问的第三个问题是:一年中取得了哪些进步?阅读改变了我的课堂氛围,也滋长了我的生命特质。个体成长中的我深深知道:永远属于你的只有自己的头脑。读书,应当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对一名教师而言,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你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诗人聂鲁达曾说,只有当华美的叶子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研读了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陈鹤琴等大家的著作,研读古今教育家、思想家。牛顿说,我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有幸与这些导师一路同行,他们的境界、视野和胸怀深深地感染着我,汲取品格的力量、领悟思想的精髓,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儿童的理解。如何有能力更好地去爱学生,如何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一辈子学做教师。在这样的“阅读+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我以儿童为原点,以课程为平台,对儿童数学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群体中的我,让阅读像大树一样生长。

一棵树永远成不了一片林,只有每棵树都能承接属于自己的一米阳光,每棵树都在拔节向上,我们才会拥有一片生命的树林,我们不仅要让这棵叫做“自己”的树根深叶茂,更有着“培育一片林”的责任道义。在对团队成员的调研中,我了解到大多数人对名师的案例趋之若鹫,大家习惯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去汲取力量。于是我重新调整教师们的阅读方案,制订了“成长为一棵叫做自己的树”的阅读规划。三年内的教师读一读案例型书籍——五年左右的教师要读一读经验型书籍——骨干教师要读一读分析型书籍,源头性书籍,哲学类书籍。

我们一起走进大家,工作室带领成员走进了多位特级教师的课堂,进行视频解剖、分析风格,提炼思想;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数学的视界、需要儿童的视点,我们从文学作品、专业书目、教育教学理论、儿童读物四个方面开设了阅读菜单。工作室开展了每月的专业导读、每月的荐读,成员平均读书16.5册。带着“充电器”上路,让读书滋养气韵,登高望远,丰富了成员的视野和底气。

每月的名师工作室活动日,成员都要腾出半小时轮流导读,我更推荐教师们的批注,让我的伙伴们从学者—读者—研者迈进。我们也经历了强制性阅读—合作性共读—文化自觉的阅读:如不能偷懒的卡片墙,每个教师每个月的摘抄资料卡片我都会一一统计公布给大家,同时每年还有“相约春天”的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博览会活动,这时候,每个教师都要拿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展示。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

读书、教书、写书成了我们常态的生活方式。阅读,眼球与脑筋要转动,心动与行动要同步。带着问号读,在阅读中发现问号,再在问号中生成新的问号。让阅读催化创造,让思考反哺实践。这样的阅读,既淋漓尽致地感受文本,又潇洒自如地超越文本。追根溯源,教师的教学、教育研究,全在于读书。

集体中的我,让阅读像星星一样明亮。

我曾经花一年的时间做了“新阅读”四件事:一是读名校,我利用所有的假日和机会跑遍了全国30多所名校去读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二是读名著,《明日之学校》《学习自由的国度》《华德福学校》《夏山学校》《帕夫雷什中学》《学校是一段旅程》等几十本书,让我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好多想法在书中找到共鸣和印证;三是读思想,江苏省人民政府给我们“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请了全国最著名的“大家”作为我们的导师,我和我的团队把星河小学的五个发展规划制订好后,反复请导师论证,他们为新校的创办注入了思想;四是读民生,了解星河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需求,于是,“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成了我们共同的愿景。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通过阅读让教师怀揣梦想,通过阅读让教师拥抱思想,通过阅读让教师产生力量;读什么决定了教什么,有多广的阅读视野决定了有多高的教学境界。自己读了一本好书,有教师会悄悄地写一封信,连同好书放在伙伴的办公桌上;外出学习的时候,听到专家提起一本新书,打开手机立马买入,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文化与风尚。读有字之书是看得见的光合作用,那么,读无字之书就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化学反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个共同体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研究共同体、家长的发展共同体。那些很少有阅读体验的家长,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阅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要引导不要教导》《中国英才家庭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书香星河小学应运而生。我们先从所教的学科领域读起,累土成丘,积微成大,广涉人文社科,深读教育理论、专业著述,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高屋建瓴。我们学校的老师让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必定是自己事先已经读过的,有很多创新的做法让人惊喜。

教学相长,教书就是读书的接力。课堂共创,智慧的教学就是学术的著述。读书是教学流程中最广博的备课,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最自然、最亲切的依赖路径。阅读,让我们在浮躁与激荡中,始终保持读书人的良知和文化的高贵。诗人博尔赫斯说:“我一直认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而郝明义说:“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让我们一起做个“越读者”,永远向着明亮的那方,一边阅读,一边成长!

(作者:庄惠芬,第1期国家级教育督导网络培训江苏省义务教育督导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