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使各行各业都受到巨大冲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教育督导以对2.8亿学生、1700万教职工生命安全和学业质量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形势复杂、现场检查难度增大等种种困难,积极探索改进督导方式,履行了教育督导的职责。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恢复,如何总结督导改革的经验,把握督导变革的趋势,促进督导转型升级,值得认真梳理思考。笔者认为,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督导方式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智慧督导、合作督导、开放督导,是教育督导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乘信息技术快车 推进智慧督导
近年来,大家普遍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督导的重要价值。疫情的出现,线上督导优势凸显。如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就及时开辟网上战场,召开了全国教育督导战线疫情防控视频督导暨2020年重点工作推进会,在“中国教育督导”公众号设立了举报、交流、宣传等专栏,部署、推进、总结交流督导工作,通过督学网络学院对广大督学进行了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培训,保证了疫情期间督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弥补了不能大规模现场检查、交流的不足。
网上督导不单是非常时期的临时举措,应该是今后常态化的督导方式,对于减轻基层负担、提高督导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值得深度挖掘运用,智慧督导对于教育督导的科学化、专业化意义重大。
重视督导对象自评 推进合作督导
长期以来,教育督导秉承的都是管理理念,重视督导主体对督导对象的检查、指导,致使督导对象处于相对被动、弱势的地位。现实中,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迎查任务重的难题,甚至还有个别地方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检查结果,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现象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一弊端主要还是督导理念中缺乏治理思维,没有充分尊重督导对象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疫情之下,不可能大规模现场督导的现实提醒我们,必须转变督导理念,合理界定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的职责权利,促进督导重心下移,让督导对象更好地负起自我监督、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责任,变“要督我”为“我自督”,不用扬鞭自奋蹄。督导部门在监督者、评价者角色之外,应更加重视指导者、合作者身份意识,帮助督导对象提高自我督导能力,积极培植信任文化,形成良好的合作督导机制。
善于借助社会力量 推进开放督导
疫情之下,封城封居,使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了外界信息的珍贵。对教育督导工作而言,基本流程也无非是掌握第一手信息,对教育工作情况做出研判,提出对策建议。疫情防控期间,这一需求更加明显。教育督导系统加大了社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度,教育部教育督导局2月份即在官方公众号上开通“教育系统疫情防控举报平台”,至6月底收到反映各级各类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有效信息1800余条,经过分析、督办,这些信息均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众成为了教育督导的有力助手。
近期,督导局又开通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举报平台”“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满意度调查”等系统,依靠社会力量收集督导信息、促进问题整改落实的机制更加完善。
另外,新闻宣传有利于社会了解督导、参与督导。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各大媒体发布督导报告已成为督导的常规动作。关注媒体报道、及时研判教育舆情,也成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教育督导信息的公开性、还是对社会信息收集的敏锐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构建开放、民主的大督导体系,大有文章可做。
疫情防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这复杂的斗争中,有沉重的代价,也有不断的进步。疫情之下教育督导的新尝试、新变化,仅仅是一个开端。督导改革,永远在路上。化危为机、与时俱进,教育督导转型升级的步伐定会更加稳健、更加迅捷。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13日5版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