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评价语言激活幼儿成长动力

作者:施林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3-26 阅读量:0

转变评价语言激活幼儿成长动力.jpg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制作恐龙的材料(作者供图)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正处于自我概念建立初级阶段的幼儿,尚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对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反馈依赖性较强。从某种程度上说,重要他人——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自我和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幼儿园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如何发挥评价的积极意义,促进活动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发展?大班的这次自主性美术活动“我想养只大恐龙”,将会带领我们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答案。

活动开始时,用尊重平等的语言激励自信

大班围绕绘本《我想养只大恐龙》开展了主题活动,幼儿在阅读绘本和参观博物馆恐龙展后,每人都设计了自己的恐龙,并将在美工区制作恐龙。今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到了,乐乐拿着自己的设计稿走进美工区,他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一直没有动手,过了一会儿,乐乐愁眉苦脸地向老师发出了求救信号:“老师,我不会做。”老师看了看说:“你看东东是怎么做的,你可以请东东帮帮你……”乐乐转而向东东求救:“东东,我不会做……”

从上述案例中的幼儿后续行为来看,教师的评价并没有真正帮助幼儿解决当下遭遇的“我不会做”这个难题,只是将问题进行了转移,这无形中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和焦虑。那么,教师可以怎么做呢?首先,可以在心理上帮幼儿解围,如对幼儿说:“别着急,这看上去确实有点难。”“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接纳幼儿当下的感受,帮助幼儿卸下包袱。其次,可以给幼儿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你的恐龙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它的身体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我们拿一个纸盒试试,这个纸盒看上去像恐龙的什么呢?”

当教师的评价建立在“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基础上,就能给幼儿传达一种尊重平等的价值观,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并能够有信心、有兴趣投入活动。

活动过程中,用促发思考的语言创造可能

经过几次努力,幼儿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恐龙,有轻质黏土的恐龙,有橡皮泥制作的恐龙,还有保丽龙球和牙签制作的恐龙,可是好景不长,这些恐龙东倒西歪的,怎么也立不住。于是,幼儿向老师求助:“老师,恐龙总是倒下来,怎么办?”老师说:“那我们把恐龙的脚做得大一点、粗一点试一试……”于是,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为恐龙“换”脚。

案例中,教师的回应似乎是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响应,大家开始了新的制作活动,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样的评价趋向于简单化、表面化,忽视了幼儿自我和个性的发展,将问题的解决方式限定在教师经验中。那么,更恰当的回应是怎样的呢?教师一是可以引导幼儿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恐龙为什么会站不起来呢?”二是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帮助恐龙站起来呢?”“看看我们周围那些站得稳稳的东西,有什么秘密呢?”这样的评价给幼儿创设了问题情境,促进幼儿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开放式思考,是一种尊重儿童经验、相信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激发思考的评价。

幼儿不满足于做小恐龙,他们找来各种材料准备做一只大恐龙,在固定纸箱的时候,有的幼儿拿来了双面胶,有的幼儿拿来了胶水,明明却从木艺馆找来了钉子和锤子,拿起锤子准备用钉子来钉,教师看见了,马上走上前对明明说:“钉子是用来钉纸箱的吗?”明明看着老师不知所措。

当幼儿进行各种尝试探索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乎常理的行为,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会忍不住上前阻止,长此以往不仅会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和探究动机,还可能会造成幼儿“习得性无助”。那么,既不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又能对幼儿的学习有积极的引导,教师可以怎么做?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说:“纸箱一般是用什么来粘贴的呢?用钉子钉纸箱不知道会怎么样……”或是试图建议他换个角度思考:“除了用钉子钉纸箱,还有什么办法呢?”

在自主性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要怕出现问题,不要担心孩子解决不了问题,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细心观察,对幼儿的评价要做到既尊重幼儿的创新尝试,又启发幼儿联系已有经验进行思考,帮助幼儿在一个平等、自由的探究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从而促进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发展。

活动结束时,注重过程的语言导向成长

大恐龙做好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大恐龙吗?你最喜欢这个大恐龙的哪里?为什么?”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它的头,因为它的眼睛很滑稽。”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它身上的颜色,红色的,像一个喷火龙。”还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它身上一个一个剑一样的刺……”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把恐龙说了个遍,老师以一句“我们大家给这个大恐龙取个好听的名字吧”结束了活动。

案例中,教师在组织评价时,将重点放在了创作结果即作品上,而忽视了对制作过程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心智倾向性的关注。实际上,在自主性美术活动中,当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美术作品的专业性转向更加关注幼儿的创新性、得体的行为表达、参与活动的情绪、创作状态、工作习惯、创作语言与思维方式等看似与美术作品结果关联并不紧密的一些能力时,幼儿将更为自主、自信、独立、认真、探究、创意、坚持、专注……

因此,在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分享创作过程和彼此之间的经验,欣赏同伴的创意,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与同伴、教师的分享、交流、讨论、欣赏中学习反思自身行动并吸取经验。如:“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制作方法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遇到困难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下一次,你还想怎么做?”

幼儿在倾听和分享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流,让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其他幼儿的相磨合,认识彼此之间的差异,并接受这样的差异,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方式。如果评价中包含培养幼儿的创作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幼儿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一定的成就感,就会增加他再次创作的欲望。

虽然,教师在自主性活动中的各种评价行为是随机的、即时的,不如正式评价那么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系统性,却是最真实,最贴近生活,最与幼儿情绪情感、认知、自我等发展状态息息相关的,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教师积极的评价会带来幼儿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反之则会造成幼儿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要转变对儿童的看法,建立正确的儿童观,从内心真正认可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转变语言的价值观。正如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样,期待教师的评价也能创造出百种可能与精彩。

(作者单位:杭州市万家星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