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怀:提升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生活质量

作者:马群仁 来源:《江苏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10-10 阅读量:0

在“全民阅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长期处于“洼地”的现状,我们把阅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聚焦在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上。我们倡导“阅读关怀”理念,以人文精神柔性关怀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生活,为提升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的阅读生活质量提供解决方案。

“阅读关怀”的伦理学背景是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学背景源自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阅读关怀”的内涵主要是,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动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强制力量,向学生施以“引导”与“关爱”,学生确认教师传递的“信息”后,最大程度地遵从自我意志做出“阅读选择”,从而形成一种以“对话”为表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幸福感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关系”。在实践中,针对农村初中缺少适宜图书资源、缺少温馨阅读环境、缺乏教师专业指导、缺乏家庭动机激发等阅读现状,我们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基于体验尊重和平等对话,关爱、陪护、引领农村初中学生这一“弱阅读群体”,实现阅读教育从刚性推进到柔性关怀、从重知识获取到重精神滋养、从居高临下的指导到平等的师生伙伴共读的转变,使学生在“真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获得精神发育与成长。

10年来,我们从宏观的区域阅读推进机制构建,到农村教师阅读素养及阅读本体性知识专题研修,再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建构“阅读关怀”指导模型,提出“阅读关怀”实践策略,研究与实践经历了不断总结、调整、优化和完善的过程。

树立关爱的阅读态度。相较于城市的学生,农村学生对爱的渴望尤为强烈。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以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是以冷漠、粗暴的方式干预阅读。一是了解学生,且要全面。教师在了解与阅读相关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与阅读不相关的生活信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阅读动机。二是尊重学生,但不放任。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注重欣赏学生,在尊重学生阅读判断的基础上,以“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其偏差之所在,能做到自觉调整。三是引导学生,但不控制。欣赏学生的阅读判断,用“对话式的引导”取代“控制”,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品味、深刻的阅读判断。

加强专业的阅读指导。我们构建了“动机——过程——环境——评价”阅读指导模型,建立以“同情”的立场理解、调适学生的阅读动机,以“对话”的方式参与、引领阅读过程,以“协同”的策略创设、优化“共读场域”,以“育人”的目标设计、实施基于真实情境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我们重视改善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一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情感需求和阅读需要,激发学生多样化的阅读动机,同时及时调整并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依据学生的阅读动机推荐最适合的阅读书目,维持阅读的持续性。二是专业指导阅读过程。首先,针对不少农村初中生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阅读呈低幼和浅俗趋向的现状,在不限制学生阅读文本选择的同时,指导学生筛选阅读文本,提升阅读品位。其次,合理调配阅读时间,先把阅读时间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后再延伸到课外。最后,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课内的名著导读延伸到课外的自由阅读,指导学生尝试选择运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检视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主题性阅读等高阶阅读能力。三是创设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无需高端的设备,只要与阅读、书本相关即可;针对农村初中的实际状况,努力营造安静、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班级与学校阅读环境,尤其是校长、教师要成为学生的阅读伙伴和领读者。四是运用多样化阅读评价模式。设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方案,通过对话性参与式评价方式,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关注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价值取向。

构建特色的阅读文化。我们用“阅读文化”把师生随意的阅读行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阅读力量。一是建设农村初中教师阅读共同体。我们对专业阅读范畴、意义、路径做出整体规划,提升教师的阅读效能,培养教师的阅读情怀,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阅读场”。二是建设农村初中生阅读社团。把“我的”阅读变成“我们的”阅读,把随意的阅读变成系列的阅读,把碎片化的阅读变成整本书的阅读,通过阅读参与各类社交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农村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体会阅读活动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三是举办“师生共读”“亲子同读”系列活动,通过伙伴式的分享性阅读活动,建构师生、亲子、家校之间的关怀型阅读关系,形成良好的阅读生态。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成立了“阅读关怀”工作室,对盐城市20多所农村乡镇1000多名初中学生进行观察和跟踪访谈,300多名农村教师参加了我们的调研、访谈、阅读微视频拍摄、论坛研讨等活动,研讨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个性发展、情感需求等因素对阅读的影响,关注信息化时代农村初中生数字阅读的现状,研讨如何主动介入学生数字阅读生活,避免阅读的娱乐化、浅俗化,提升阅读的品质。通过生活化的倾听和对话,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阅读生活的真实状态,传递“阅读关怀”。开通“阅读关怀”微信公众号,推送阅读指导、阅读书目、阅读随笔、阅读故事、访谈记录和阅读生活照片,形成了以讲述农村初中生的“阅读故事” 为主要内容的叙事性实践策略,帮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弱阅读群体”建构作为主动的阅读者的自我认知,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善阅读生态环境。目前,农村初中试点学校基本能够根据教师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的图书借阅数据分析,常态配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精神需求的图书,适宜他们阅读的图书多了。学校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程,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引领学生从基础阅读走向高阶阅读,学会阅读的学生多了。学生自觉参加阅读社团活动,形成了共同的阅读志趣,分享阅读故事的学生多了。持续的家校阅读沟通,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支持学生阅读的家庭多了。教师成为学生的阅读伙伴,在“带读”“共读”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自觉持续阅读的学生多了。“阅读关怀”改善了农村初中的阅读生态,促进了教育“小气候”的改善,我市农村学校的书香校园正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丽风景。

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农村初中试点学校大部分教师自身的阅读素养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参与“阅读关怀”的研讨,掌握阅读教育的规律,转变“以考促读”的观念,主动创设阅读环境,以“阅读关怀”的态度、方法和策略与学生进行平等亲切的阅读对话,成为阅读教育的专业型人才。他们能创造性地根据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性别和个性特征,为学生定制“私人阅读地图”,开展“应需式”的课外阅读指导和陪护。

提高阅读生活质量。我们以基于倾听、对话的关怀型指导模式,切实转变了农村初中“以考促读”的阅读教育指导模式,实现了当下农村初中阅读教育从“刚性”的阅读推进到柔性的“阅读关怀”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的丰富性、完整性、人文性和幸福指数,提高了区域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