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东街小学三年级一班)绘
马拉松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用最快的速度跑,他会合理分配体能,好使自己能跑完全程,在最后的关键时候还能冲刺。
高强度的职业篮球比赛中,教练不会让运动员打满全场,他会让他们适时下场休息一会儿,喘口气,喝点水,以便打出最佳的状态。
学习也是一场漫长的征程,小学、中学加起来就长达12年,这是真正的超级马拉松。许多孩子却从一上学就加足马力,每天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进行高强度的学习,不能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能不能放下名校情结
同事的儿子上小学,正在学奥数。题目难到什么程度:老爸是大学理科老师,从中学到大学,数学一直是强项和引以为傲的资本,却经常冥思苦想半天也解不出来。“那就不要学呀。”我说。她大摇其头:“不学不行呀,现在的名校入学考试都考这个,不学根本考不上。”
我孩子读小学时,成绩基本上保持在班上前三名,但她从来没学过奥数,每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学习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小学毕业,她没去参加长沙市的名牌初中考试,而选择了一所注重综合素质的学校,因为我没有名校情结。
我从来就不觉得名校有什么了不起。许多所谓的名校,无非是学生的成绩靓丽,是应试意义上的“名校”,并非文化底蕴有多么深厚、教育理念有多么先进。很多家长评价学校主要看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高分有多少,升学率怎么样,名校当然鹤立鸡群。但学生成绩好,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源好,学生入学分数线比别人高一大截,毕业成绩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能证明学校的教学水平就一定比别的学校高。而对咱们的孩子来说,教学水平才是关键,高分生再多,咱们孩子去了并不见得也能得高分。
学生成绩好还有可能是学校管理严格、抓得紧。有些成绩至上的名校,有点“眼睛一睁,开始竞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味道,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样的“名校”,不上也罢。
能不能把眼光放长远
高考前的12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最少,难度也最小,应该成为孩子最轻松、最幸福的时光。小学都不放松,到中学就更没机会放松了。正如篮球比赛时,教练会让主力队员在一些不太重要的时段下场休息。毕业年级是关键时刻,孩子必须全力以赴,其他年级其实可以让孩子稍微放松一点。基于这种考虑,我在小学阶段没给孩子报任何辅导班,只在三年级上了一个舞蹈班,每周半小时,每天练习十多分钟。
把放松和休息看成浪费时间,是家长和老师常有的一种误解。机器都需要休息,何况成长中孩子的血肉之躯。放松是休养生息,休息是积蓄能量。没有必要的调整,孩子就容易疲劳、厌倦,关键时候就可能缺乏爆发力和冲劲。
如果把眼光再放长远一点,小学和中学后面还有大学,就算完成所有学业,进入社会还要学习,终身都要学习。过早透支孩子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无异于杀鸡取卵。哪怕高考考得再好,上的大学再有名,如果失去了学习的欲望,孩子一样要掉队。就像跑马拉松,前半程冲得再猛,领先优势再大,如果因此体力透支,后面根本跑不动,前面的一切努力还是没有意义。相反,哪怕读的大学不是那么理想,但后劲十足,越学越好,甚至会后来居上。
能不能摒弃完美主义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很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孩子不是门门满分、班级第一就不满意。非进名校不可,进了名校还得进重点班。为此很多家长每天逼着孩子拼命学习,上各种辅导班,他们坚信是为了孩子将来好,因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家长心中所谓的好,无非就是上好大学、读好专业、找好工作、有高收入。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学习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生活。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这段生活也需要幸福感。人生最大的意义是寻求幸福,牺牲当下的幸福感,去承诺不可知的美好未来,到底有多大的合理性?我们希望孩子竭力追求的成功就等同于幸福吗?
其实,幸福是一种能力,主要关乎内心而不等同于外在的成功。如果孩子在长达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体会不到幸福感,就可能丧失幸福的能力,再多的名和利也将失去意义。最令人悲伤的是,有些孩子忍受不了这样长期的痛苦,熬不到那所谓的成功。前年10月,两个入学不久的高一男生,仅仅因为成绩达不到自己和家人的期望,就双双从6层楼上跳下身亡。听到这个噩耗的那天晚上,我站在昏暗的操场上,泪水完全控制不住地流下……我体验到父母对子女那种无法言喻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那两个花季少年的内心,当时是怎样的绝望和无助,是什么使他们不想品尝生命中无尽的苦辣酸甜,他们宁愿一无所有地投向另一个世界,是面临怎样的一种绝望!
能不能从微环境开始改变
能否把教育看成一种生长的过程?就像对一棵树苗,我们给它浇水、施肥、松土,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让它静静地、从容地生长。
十多年来,新课程改革以国家意志强势推行,声势不可谓不大,一时真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之感。现在伫足四顾,但见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越减越重,越来越成为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痛。分数至上的考核体系,最终往往演变为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争夺战,学生不堪重负,教师压力巨大,人人都有无力之感。
作为校长,我认为每个老师都要思考能为学生减负做些什么。是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还是尽一己之力、努力改变?课可不可以讲得更精练一些、效率更高一些,有些练习、作业可不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尽管只是从身边的微环境着手开始的改变,也需要老师更深入地理解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对学生有深沉的悲悯之心、热爱之情。
一直冲刺是跑不远的,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吧。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市红旗路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