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时代的课题

作者:却咏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2-25 阅读量: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断,实际上在我们的骨子里和灵魂深处都有这种文化传承,但是作为学校教育,它的显性传统文化教育却中断已久。”在近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年会期间召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微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鹏举认为,中小学课程的分科化日趋严重,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甚至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舶来品,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适应。所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很新的任务,极具挑战性,而专业准备方面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短板。

张鹏举例举了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师资力量缺乏、形式主义现象非常普遍。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但不是单一的传统文化进课堂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参观几个传统文化基地就可解决的,更不是仅仅组织几次主题教育活动就能够达成的,而是需要真正从学校文化体系建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课程整体设计、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细致实施、家校一体化等多个方面来达成。

会议期间,北京中学、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北京实验二小及武穴实验小学分别就研学旅行之“中华文化寻根”课程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深度整合、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经验、小学书法教育实践探索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做法,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基于实践探索的解决方案。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18个学习任务群中,有7个任务群涉及图书,而这7个任务群中又有5个任务群涉及传统文化。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副校长高传利认为,名家名篇进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校积极打造校园阅读环境,购买图书和书柜,开放图书馆,借助于中国知网CNKI经典导读进行深度解读,并把课堂教学与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践课程、写作训练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研究中华文化,感知文化和名家。

事实上,目前传统文化资源获取的方式较为单一,对于“网络原住民”的“90后”“00后”甚至“10”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最大化地改变这种现状。同方知网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孔德珍介绍,知网上有一个《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集萃》,包括国学经典、汉字之美、古典文学、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等不同专题的电子书,书里的文章来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所有核心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供教师作校本课程开发、传统文化知识讲授时参考。学校自己开发的一些资源,也可以集成到平台上,并使用CNKI大成编客编成电子书。不仅如此,教师们可以基于知网的研究性学习平台进行摘要、搜索、笔记、比较等深度学习,或者应用协同备课平台高效备课、进行同伴学习等,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

“基于资源式的学习包括资源的生成、运用、传播、分享、重构和再生,这是一种生态视角下的资源观,也是我们未来的一种学习方向。”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陆认为,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顶层设计,其中首要的是观念的变革,包括教育观变革、学生观变革、资源观变革等,这些变革会推动渠道、内容的变革,最终真正迎来教育教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