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2017年7月22日-7月31日福建省“十三五”名校长培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场)是一次愉悦的学习之旅。在十天的时间里,我带着困惑与憧憬向专家学者、省内同仁学习交流,开阔了眼界,加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教育敏感,也引发了我内心的思考。
一、什么是教育?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一文中提到:“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告诉我们,作物的生长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该松土时松土,该播种时播种,该除草时除草,该施肥时施肥……面对生命,只有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最后才能让它生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想做好教育,就一起出去看看树木花草是怎样生长的,鸟儿是怎样飞翔的,牛儿是怎样耕田的……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长相,也皆有它存在的理由,哪怕是山谷里一棵最不起眼的小草,也必定有属于它的春天。我们最需要的是拥有一颗关注生命的心,尊重和赏识生命,以“慢”的心境去呵护生命,期待成长。正如泰戈尔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二、什么是规律?
在探索教育规律的这条路上前人已做过大量的工作,进行过无数次实验,提出过许多教育理念、理论。尊重规律,是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简单地说,教育规律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让他们享受童趣,享受好奇,享受游戏。要允许学生犯错,让“错误”化作成长的养料。采用各种方式去了解孩子,才能随时看到孩子的需要,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律成长,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只有尊重规律,以学生为本,才有利于培育人才。一所尊重孩子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三、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唤醒。唤醒沉睡的作物,就要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让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在校园里,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什么?是发现,是关注,是信任,是尊重,是提供展示的舞台和机会。
那么,该如何真正唤醒呢?
第一,改变师生习惯了的自在,鼓励思辨。
我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让孩子们写下“你希望过一个怎样的六一儿童节?”当厚厚的一摞纸放在我面前时,我有些惊讶,甚至感到心痛。那些纸上满满都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每一张所写的六一节的愿望都是:游园、节目、分糖果等那些各个学校一直在做的范本。我惊恐地看到孩子们像产品一样统一规格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视角。当你把话语权交给他们时,他们也许是不会,也许是不愿说,因为他们说的都是老师说给他们的话。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灌输”多于“启智”,孩子们在惯性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何谈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为惊恐的是,老师们从调查问卷中欣喜地认为他们给予学生的六一活动都是学生喜欢的。他们没有从这摞纸里统一的表述中感到沉重,她们甚至没想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教育危机。我们的教育已经让老师和孩子们走入一种习惯的自在氛围中,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种习惯了的自在是多么可怕和悲哀。
只要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种习惯了的自在,在学校里并不少见,比如学生习惯于写虚假作文老师们无动于衷,学生习惯于说老师爱听的话老师们无动于衷,老师习惯于重复啰嗦学生无动于衷,老师习惯于安排学生习惯于接受等。是习惯了的自在让人熟视无睹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唤醒思考的能力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改变教育的功利化和平庸化,让学生成人。
在校园里,存在许多现象。例如,以竞争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孩子长期处在竞争的氛围中,心灵被扭曲。精心编排各种活动却无形中让功利之风盛行等等,看上去风平浪静,实则呈现出教育内在的贫乏与麻木。对抗教育的平庸化和功利化,就要将现行教育中的“选拔功能”改变为“造就功能”,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最好。最好的标准并不是成为牛顿或上哈佛,而是找到一条适合个人发展的路,亦即“对自己来说,争取成功的把握性最大的路”,在这条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教育不是竞技体育,不是让教育者优胜劣汰,而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享受幸福和自由的可能。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应该多谈谈尊重、平等、合作、理解、包容、对话、倾听,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人,他的自信才是真实的,饱满的,充满阳光的。这些字眼应该贯穿学校的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让这些字眼像一阵风慢慢吹进大家的心田,唯有这样,教育的成果才是健康的。
第三,唤醒内心的潜质,求得发展。
如果教育让我们脱离实用性,让我们脱离理想,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让我们成为书呆子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那么,教育就是无用的。我们要正视这种绝望而不是在绝望面前屈服。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转向哪里?往哪转?不是分数,不是才干,不是本事,不是知识,而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转向健康。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
此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窗外色彩斑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收获了满满一行囊的秘籍。在相遇与对话的过程中,又有一些新的疑惑绕上心头:“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与错误,如果有更多的人能看到看似异彩纷呈的教育现象下的浮躁之气,如果校园能够安静再安静,如果我们都能停下脚步卸下一些装备,给教育做一些减法会不会更好?”……教育修行之路漫漫而修远,我想,老老实实做教育,安安静静办学校,朴朴素素做老师,就挺好了。
(作者单位:宁德市蕉城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