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这样改变课堂教学

作者:邓丽 来源:《现代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7-16 阅读量:0

近日,在2018新时代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暨教学课例展示交流会上,北京市八一学校严鸥鸿、韩松两位老师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同时实现了传统课堂中不易操作的生生互评的目标。

课堂实录

用新技术撑握“数形结合”

课前,严鸥鸿老师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学习微课——描点法画图。学生利用软件密集取点,直观感受函数图象概况。课上,她首先展示了学生在画图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看到图很快对比分析出问题,找到正确做法。其次,在学生自主画图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借助信息技术,在已列举出的点之间空白区密集取点。当学生们将自己画的图和利用软件密集取点显示的图进行对比,很快做出调整修正,新技术提供的更多实例很好地辅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突破了知识难点。

在自主探究环节,学生利用软件绘制更多图像,并分类归纳总结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丰富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了它的一般性,对知识重点感知逐渐清晰、深刻起来。

平板实现课堂时实互动与评价

本节课为翻转课堂模式。课前,韩松老师利用作业平台布置了两项作业。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解决了学习理解层面的问题,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谈论和探索。

在应用实践活动中,老师提出问题:中国人是否正在西化?学生在线投票及时表明自己的观点。“根据电脑显示的投票结果,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提高小组活动效率。而老师也可以精准地掌握学生想法,方便选择下一步的辩手。”韩松说,新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参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也实现了传统课堂中不易操作的生生互评的目标。

专家点评

丁明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数学教研员):在最初阶段,老师让学生描点画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先尝试着去探究,这让数学中的探究意味更浓,这也是我们目前的数学课所提倡的。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名学生实际做题的情况。在整个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如果平台能够做到过程性监控,或者显示做题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具体解决步骤,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一步提高课堂实效性。

陈新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员):本节课教师首先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分析与比较感知中外优秀文化,最后学生形成自己对文化的观点。教师将辩论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语音知识和语用知识,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再次,韩老师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六要素整合的活动观——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创新迁移。

校长观点

王华蓓(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校探索如何通过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及策略。一方面借助区域项目,如参与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实践”“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等课题研究,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借助科大讯飞的智学智课系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诊断与教学改进等。数学和英语两节展示课,从不同角度呈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第一改变了学习方式,两节课都使用了翻转课堂的模式,通过课前任务布置及检测,引出学科重点研究内容。第二基于学情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分享,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第三是提高了课堂效率,学习过程可视化,学习诊断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