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时代探索教育“未来之路”

作者: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5-24 阅读量:0

“人工智能技术一步步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我们共同思考‘未来的路’”。16日在北京开幕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为围绕人工智能互学互鉴提供了平台,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界、科研领域,以及媒体界人士会聚一堂,共同交流研讨、畅想构思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重塑教育与学习,需要哪些全系统规划来引导教育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变,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改进各个等级和分部门教育的供给?

积极探索尝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提出要确保包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2018年,教科文组织召开“全球2030年教育会议”,强调赋能于人,建立开放、灵活和及时应对的教育体系,拓展知识技能。

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全面谋划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蓝图,将指引中国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些目标任务、蓝图规划与《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与教科文组织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出席这次大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特凡尼娅·詹尼尼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受教育障碍,实现管理流程自动化,分析学习模式并优化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成果。

在中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名孩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推动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今,我们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发言中表示,尝试着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类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在职业院校,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源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或展馆,鼓励人工智能科普创作,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

传播思想分享智慧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为交流情感、传播思想、分享智慧的重要桥梁,成为知晓最新成果、把握最新动向的重要窗口,成为沟通信息、合作洽谈的重要国际平台。

“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不是一个学校、一个领域、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合作良好,曾在2015年和2017年成功举办过两届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在2015年的会议上,各会员国及主要合作伙伴通过了《青岛宣言》。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入以人工智能普及和促进变革为特征的时代,国际教育界应该及时评估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深刻关联,就有关政策和战略达成共识,以利用人工智能引领、推动并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

出席会议的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兼教育、科学和体育部部长耶尔奈伊·皮卡洛表示,人工智能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这样有助于消除国家间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均等。

智能技术对教育行业的渗透打破了传统教育系统的固有生态,使其开始向智能教育的新形态迈进。“我们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陈宝生部长谈到了未来智能教育发展可能的路径。

一是普及之路。我们将把人工智能知识普及作为前提和基础。及时将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变化提炼概括为新的话语体系,根据大中小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让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知识进学科、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教案,进学生头脑,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基本的意识、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素养、基本的兴趣。

二是融合之路。我们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起教育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对接对话机制,将产业界的创新创造及时地转化为教育技术新产品,稳步推进包括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设施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更多更优的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设施。

三是变革之路。发挥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终身在线学习中的作用。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育平台,建立教育教学数据支持体系,以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助力实现因材施教,构建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是创新之路。我们将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力量,深入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探索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积极推动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汇聚优质学科资源和高校、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力量,优化产学研用一体的智能教育技术研发体系,充分挖掘现实发展需求,整体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教育领域的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