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一书中说,《论语》一书道理高深但语言平易,记述平易。确实,读《论语今读》的“序”“前言”,也给人以平易之感,将为什么写、如何写、写什么娓娓道来,似家长里短,但意蕴深长。那么,读《论语》使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北宋程颐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就是说,读《论语》应使人“变化气质”,不只是获得知识而已。钱穆强调读《论语》是学习“做人”。我想,读《论语》不仅是学习“做人”,更是学做“教师”,《论语》里的为师之道值得我们去深深体悟、时时践行。
一、为师要率先垂范
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道德的表率,从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人心,影响和带动学生好好做人、好好学习。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如果品行不端、处事不公,就会上行下效,给学生以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降低教师威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为师要与人为善
《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 ”。这句话的字面解释就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如若通篇来看或者作全面深层的理解,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待他人的看法,他人的智慧尚未启迪,能力尚未到达,因此对他人的言行不愠,待人以平和,待人以包容,与人为善;二是对待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人们不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误会或偏见,自己亦能待人以平和,待人以包容,坚持与人为善。身为教师尤为如此,学生尚未成年,知识水平有待提升,习惯品德需要培养,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学生的思维去对待他们,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关注、理解、尊重和包容。另外,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家校联系中,往往会遇到家长的一些误解,甚至还会受到家长的恶语相向,这时也需要教师的耐心解释,通过自己去影响家长,使得家校合力,共育成长。
三、为师要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会孩子“求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教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高尚品格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示范和熏陶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所以,教师本身就要求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可能出现错误,如果老师能够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面对教学现实,勇于正视问题,敢于批判自己,那这样的错误,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提醒,也是老师自己不断提高的历练,这既是对知识的严谨,也是对学生的真诚。但如果老师始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权威,并以权威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就会降低教师的人格,导致学生不再信任老师。另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到学生的成长是具有过程性、渐进性和发展性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也要遵循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能有“一口吃个胖子”的心态,对学生“揠苗助长”,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名言一直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永恒遵循。
四、为师要终身学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只有学而不厌,做到“君子不器”,才能更好地“诲人不倦”。一是教师要不断学习。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对于教师而言,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持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教学的需要。通过新教育的“三专模式”,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美学知识等,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使我们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二是教师要不断实践。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不是成批量地从一个模子中复制产品,而是要开发每个孩子独特的内在潜力,让孩子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三是通过不断“修炼”,做到李庆明老师所说的“身心和谐、美善相乐”。
教师是需要专业智慧的,没有专业智慧,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教师是需要为师之道的,没有为师之道,教育必然是苍白的。生成教师专业智慧,需要教师立足学生,深耕课堂,与不同学生进行贴心交流;修炼教师为师之道,依然需要手捧一卷,沉浸其中,与各种思想进行智慧的对话。
读《论语今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它改变了我们的生命状态,让我们有觉知地生活,对每天遇到的人和事有了清醒的认知,让我们对人生的宽度、广度和高度,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书中这样说道:儒学远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它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李庆明老师说,孔子思想价值与意义是返本开新。“返本”就是从《论语》里寻找为师之道;“开新”就是大力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之书,立君子之品;修为师之道,做明日、明白、明亮的智慧之师。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