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佳木斯市“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网络培训过程中,通过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我深刻认识到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作为中职班主任,结合岗位实际,我将从政策理解、实践路径、挑战与对策三个维度,探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的战略意义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贯通以及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这一战略部署具有三重意义。
其一,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当前,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技能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变。职普融通可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双栖人才”,产教融合则能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同步升级。
其二,优化教育生态。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机制,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路径,避免“普职分流”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例如,佳木斯市培训中提到的“综合高中”模式,允许学生在高二阶段自主选择升学或就业方向,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
其三,促进社会公平。职业教育长期面临“低人一等”的社会认知,职普融通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机会,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路径:从政策到落地的关键举措
结合培训内容与中职班主任岗位实际,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需从以下方面推进。
(一)构建“四维一体”的职普融通机制
课程衔接:开发“基础模块+方向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模块涵盖文化基础课与职业通识课,方向模块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拓展模块融入新技术应用。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专业中,可设置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前沿方向课程包,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学分互认:建立职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机制,允许学生在两类教育体系中自由流动。佳木斯市培训中提到的“1+N”专题选学模式,可为职普学生提供跨校选课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师资共享:推动高校教师、企业技师与中职教师双向流动。例如,实施教师企业实践“三年轮训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累计不少于2个月在企业顶岗实践,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
评价改革:建立能力本位评价工具,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记录学生操作数据,构建包含532项职业能力的动态评价模型。例如,在数控加工专业中,可通过模拟生产线操作考核学生的工艺设计、设备调试等能力。
(二)深化“三链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
产业链对接教育链:以区域重点产业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例如,佳木斯市可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现“一专业对接一产业”。
创新链赋能人才链:推行“引企入教”改革,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等实体化办学机构。例如,在装备制造类专业中,采用“校中厂”模式,将企业生产线引入校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同步。
资金链保障服务链:政府通过税收抵扣、专项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例如,对共建实训基地的企业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对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三、挑战与对策:中职班主任的角色转型
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中,中职班主任需从传统管理者向“生涯导师+产教协调员”转型,面临以下挑战。
学生职业认知不足:中职学生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班主任需通过职业体验活动、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龙头企业,了解岗位需求与职业发展路径。
家校协同难度大: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阻碍职普融通推进。班主任需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展示学生就业成果。例如,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邀请优秀校友分享成长经历。
资源整合能力弱:中职学校在产教融合中常面临企业参与度低、实训设备落后等问题。班主任需主动对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争取资源支持。例如,联合企业开展“订单班”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
四、结语
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政策设计、课程开发、师资建设、评价改革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作为中职班主任,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深化对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理解,立足岗位实际,探索“生涯教育+产教协同”的育人模式,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唯有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增动力,方能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汤原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