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当下,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为深入探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与成功模式,我带着任职前徐铭部长对职业教育发展建议的谈话嘱托,与同学们前往浙江大学开展了学习考察活动,特别是走进新华三集团参观其现代智能工厂,让我对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助力我市经济发展有了更为迫切的认识和理解。
虽然佳木斯在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对接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进展缓慢,成效不佳。一方面,部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仍有部分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加强。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此外,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还存在滞后性。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推进措施,助力我市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的紧密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一、打造政府统筹下的产教融合平台
佳木斯市政府已牵头建立了产教融合的推进机制,但需要责任部门及时发布重点产业、企业需求、紧缺工种、学科专业“四个目录”,相关单位及时动态调整相应政策,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政府主导建设智能装备制造、农牧业等10个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真正面向全市职业学校开放共享,而不是一年只组织一两次的参观。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共育
学校与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中职学校、职业院校就开设相应的定向班,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到校直接授课,企业承担岗位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学训结合、工学交替”模式,在毕业后直接上岗。
三、整合优化中职集团学科专业
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的13所中职学校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形成“一县一所、一校一品”的格局。做强市级职教中心,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对县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专业指导,形成专业品牌,规避专业重复。同时要对应北大荒集团、华中农业大学等共建智慧农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展寒地水稻种质资源开发、数字农场技术研发等项目,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轮驱动
学校要紧扣本地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例如针对农机 “智” 造产业,佳木斯职教集团开设智能装备制造专业群,增设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中职学校也要针对农机“智”造开设相应的技能虚拟训练课程。职业学校应发挥职业技能师资优势,针对社区人员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五、国际合作拓展人才培养
各职业学校可参照佳木斯城西职高,在郊区政府与东北农业大学支持下,共建赴俄罗斯留学生源基地,探索“中职—大学一体化赴俄留学”模式,培养跨境物流、俄语翻译等复合型人才。
六、系统性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
佳木斯市政府已出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2—2026年)》,将“打造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高地”列为重点突破性工作,建立60条任务台账,强化财政投入和考核激励。要持续落实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七、升学与就业双通道畅通
中职学校通过“职教高考”“3+2 中高职贯通”等模式,为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例如,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与佳木斯大学开展“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佳木斯职教集团与佳木斯大学在焊接专业进行“3+2”高职本科贯通探索,还应继续拓宽“3+2”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专业渠道,让更多学生实现升学就业双向选择。
未来,佳木斯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中俄职教城,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融合,打造“智能+”“生态+”特色专业群;强化职业培训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联动,建设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佳木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