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

作者:丛蔚源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量:0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结合培训内容与岗位实践,我从以下五方面谈谈个人思考。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筑牢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根基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必须跳出“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我校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通过“大国工匠进课堂”活动,将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结合;在实训环节设置“职业伦理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与责任担当。这种“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

职普融通的关键在于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身份壁垒。实践中,我校与区域内普通高中合作开设“职业体验课程”,通过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发现职业兴趣;同时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允许学生在两类教育间双向流动。这一探索表明,职普融通教育体系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通过课程互通、资源共享,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二、以产教融合为突破,重构职业教育体系的育人模式

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必须深度融入产业链。我校与本地智能制造产业园共建产业学院,实施“双主体”育人:企业工程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师驻企开展技术攻关。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难题,师生团队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已应用于企业生产线,真正实现“教学研用”一体化。

深化产教融合需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地方政府应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补贴政策;职业院校则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如我校每季度召开“产教对话会”,根据产业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群结构。这种政校企协同机制,有效破解了“校热企冷”的困局。

三、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赋能职业教育体系的质量提升

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我校建设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颇具代表性:基地采用MR混合现实技术,学生可安全完成高危场景下的焊接训练;AI学习系统实时分析操作数据,生成个性化技能提升方案。数据显示,采用数字化教学后,学生技能达标率提升27%,培训成本降低35%。

数字化转型更需关注“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我们联合西部职业院校搭建“云上实训工场”,共享虚拟实训资源;开发“技能微认证”平台,为农民工等群体提供模块化课程。这种数字赋能既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又推动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激发职业教育体系的活力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校试点的“岗课赛证”融通改革成效显著:将“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岗位标准转化为课程模块,将技能竞赛评分细则纳入考核体系,学生获证率达98%。这启示我们,需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完善“1+X”证书制度,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通道。

在治理体系方面,我校成立由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行“年度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近三年已动态调整6个专业,新增“氢能技术应用”等前沿专业,充分体现了“适应性发展”的改革导向。

五、迈向教育强国的职教担当

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双轮驱动。作为职教工作者,我们要当好“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大批“现场工程师”;更要成为“终身教育的枢纽”,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筑基。唯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方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通过以上探索,我们将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