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状到未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教育发展思考

作者:殷佳静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量:0

参加“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网络培训,让我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有了系统性认知。大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基石。现结合岗位实际,从现状反思、实践路径、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分享学习心得。

一、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的现存挑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普及程度、资源覆盖上取得显著成就,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培训中提到的数据令人警醒:部分农村学校的生均图书保有量不足城市学校的三分之一,偏远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音体美等学科专职教师缺口达40%以上。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资源上,更反映在教学理念与师资水平的差异中。例如,城市学校已广泛开展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乡村学校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此外,“择校热”背后折射出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焦虑,本质上是教育公平与质量矛盾的具象化表现。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感受到,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系统性思维与创新实践。

二、多维发力构建公平优质教育生态

(一)推动资源均衡配置,夯实公平基础

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参考培训中的“乡村温馨校园建设计划”,在学校推动标准化教室改造、智慧教育设备全覆盖。例如,为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互动黑板、搭建在线资源共享平台,让乡村学生同步享有优质课程资源。

师资均衡调配机制:落实教师“县管校聘”与轮岗交流制度,鼓励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结合自身岗位,可牵头组织区域内“名师工作室联盟”,通过送教下乡、线上教研等方式,促进教学经验与优质资源共享。如某地区通过“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使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能力达标率提升25%,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课程与教学创新:以“双减”政策为契机,优化课程设计,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红色经典诵读”项目,在数学课堂引入“校园垃圾分类数据统计”实践任务,实现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同时,推广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评价体系改革:摒弃单一分数评价,建立多元化学生成长档案,纳入社会实践、艺术创作、志愿服务等内容,可推动学校建立“五育并举”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缓解家长与学生的升学焦虑。

(三)凝聚社会合力,优化教育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强与社区、企业合作,拓展教育资源边界。例如,联合图书馆、科技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开设职业启蒙课程;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平台,普及科学育儿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

特殊群体关爱:聚焦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群体,建立个性化帮扶机制。在岗位工作中,可组织教师定期家访,为特殊学生制定学业与心理辅导计划,确保教育公平“一个都不能少”。

三、以责任与担当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保持战略定力与创新活力。我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一方面深入学习大会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工作始终;另一方面立足实际,主动探索适合学校的改革路径。例如,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建议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资源配置缺口,精准施策;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可试点“智慧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跨校协同备课、共享优质教案。

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绘就,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大会精神转化为务实行动,才能真正筑牢基础教育之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汤原县永发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