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乡镇教育一线的教师,在深入学习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相关政策与理论后,我深受触动,也对自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基础教育则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只有筑牢这一基础,才能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而乡镇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承载着无数乡村孩子的未来与希望,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
一、深刻认识公平优质基础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意味着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家庭贫富,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与服务。它不仅关注教育起点的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走进校园;也重视教育过程的公平,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助力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知识体系构建、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提供坚实保障。从社会层面来讲,它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乡镇而言,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能让乡村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乡镇基础教育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乡镇基础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硬件设施方面,虽然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镇学校的教学用房、桌椅等基本设施得到了改善,但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功能教室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备上,仍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科学实验课上,一些先进的实验器材缺乏,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科学原理;信息技术课程中,电脑数量不足、配置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对前沿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乡镇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优秀教师留不住、引进难。乡镇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前来任教。另一方面,现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由于培训资源有限,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专业成长受到限制。
家庭和社会环境同样对乡镇基础教育产生影响。许多乡镇家庭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家庭教育支持。同时,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态度。
三、立足岗位,为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面对这些挑战,作为乡镇教师,我深知自己不能消极等待,而是要立足岗位,积极探索,为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为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我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将乡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农业生产等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主动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此外,我也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阅读教育书籍、观看教学视频、参加线上培训等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我还十分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同时,积极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筑牢教育强国之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乡镇教师,特别是作为教师的引领者,我们既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我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乡镇教育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呵护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成长,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乡村的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光明的未来,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单位:桦南县土龙山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