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网络培训让我对“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筑牢教育强国之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必须将“公平”与“优质”的理念融入学科教学实践,以学科独特价值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认识基础教育的战略定位:公平与优质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基石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基,要夯实基础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没有公平的教育,就没有社会公平的起点;没有优质的教育,就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公平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保障每个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存在差异,但道法学科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传递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例如,在讲授“公民权利”“社会公平”等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法律层面的平等原则,更要引导他们在校园生活中尊重差异、反对歧视,使课堂成为培育公平意识的“微社会”。
(二)优质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追求
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完整的人”。道德与法治学科涵盖思想道德、法治观念、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等多元内容,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比如,在“责任担当”教学中,可结合志愿服务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理解“奉献精神”;在“科技创新”议题中,通过对比中外科技成就,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志向。这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三维目标,正是优质教育的生动体现。
二、道法学科的独特价值:在公平底色上绘就优质教育的育人画卷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学科内容筑牢公平价值根基
教材中的“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等主题,是培育学生公平观念的核心素材。例如,在讲解“教育公平”时,可引入国家“双减”政策、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等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党和国家为促进教育公平付出的努力;在分析“城乡差距”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学生理解“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机会平等、资源均衡”,避免陷入绝对公平的认知误区。
(二)以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课堂是落实公平教育的主阵地。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尝试通过“分层任务设计”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权:基础任务主要面向学习困难学生,如复述核心观点、绘制知识框架;进阶任务是鼓励中等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拓展任务则是引导优秀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中,让基础薄弱学生整理“网络利弊”清单,中等学生设计“健康上网公约”,优秀学生采访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形成《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建议》。这种“差异教学”既避免了“一刀切”的低效,又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
(三)以评价改革守护教育质量生命线
传统的分数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为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我探索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上记录学生的发言质量、小组合作表现;课后通过“道德践行日记”“法治宣传短视频”“社会观察报告”等多元形式,评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权利义务”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规则修订听证会”,让他们扮演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在模拟协商中理解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公平(如评分标准的透明性),更重视过程公平(如每个学生的表达机会),让“优质”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三、扎根岗位的实践路径:在细微处践行公平优质教育的使命
(一)做教育公平的“守护者”: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我建立了“一对一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通过课后10分钟“微辅导”帮助他们化解知识难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或单亲家庭学生,主动与班主任、心理教师联动,在生活关怀中渗透法治教育和励志教育,避免因“心理贫困”加剧“学业贫困”。曾有一名随迁子女因方言口音问题不敢发言,我在课堂上故意设计“家乡文化分享”环节,让他介绍老家的习俗,逐渐帮他建立自信。这些细节让我坚信:公平教育始于对每个生命的珍视。
(二)做优质教育的“创造者”:让课堂成为成长的磁场
为提升道法课堂的吸引力,我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如用校园欺凌案例讲解“依法维权”)、贴近社会热点(如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探讨“家长的教育责任”)、贴近时代精神(如以“二十大报告中的民生举措”解读“共同富裕”)。同时,引入“议题式教学”,如围绕“AI时代的隐私保护”设置辩论、角色扮演、方案设计等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辨、探究、行动。这种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转变,让课堂不仅有“深度”,更有“温度”和“参与度”。
(三)做教育生态的“共建者”:凝聚家校社协同合力
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道法教师,我主动承担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作用:通过家长课堂解读“双减”政策,引导家长理解“分数不是唯一标准,品德与能力同样重要”;联合社区开展“法治宣传进小区”活动,组织学生为老年人讲解防范电信诈骗知识,让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曾有家长因过度关注成绩而焦虑,我邀请他参与“亲子共学民法典”活动,让他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家庭权利义务清单”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四、反思与展望:在挑战中探寻教育的诗与远方
当前,基础教育仍面临城乡资源差距、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应试思维惯性等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在每一堂课中落实公平理念,在每一次互动中传递优质教育的温度;更要仰望星空,以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以教育情怀抵御功利诱惑。正如全国教育大会所强调的:“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未来,我将继续深耕道法课堂,让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让优质的教育滋养每个生命的成长。因为我坚信:当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当每一堂课都充满思想的魅力与成长的期待,教育强国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民族复兴的伟业必将后继有人。
(作者单位:东风区建国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