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参加佳木斯市“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网络培训,我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号召与基层教育实践产生关联,我深切感受到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地基工程”,既承载着“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时代使命,也面临着从理念落地到实践创新的多重考验。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将培训所得转化为岗位行动,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回答好“公平如何落地”“优质怎样达成”的现实命题。
一、认知重构:把握公平与优质的辩证统一
在培训中,专家对“教育公平新内涵”的解读,打破了我对“公平”的单向度理解。在参与培训之前,我认为“公平就是资源平均分配”,但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新时代的教育公平是“底线公平”与“差异发展”的统一 ,既要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的基本权利,更要追求“上好学”的质量提升。就像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不仅是校舍翻新、设备配齐,更要通过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地流动起来,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思维碰撞的课堂。
优质教育则是公平的深层保障。当我们在培训中看到东部名校通过“双师课堂”将语文深度学习课程同步到西部教学点,看到特教教师用个性化教育方案让特殊儿童绽放笑容,便能深刻理解一个道理,优质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适切教育”。这要求我们在岗位上破除“唯分数论”,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分层作业体系,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进步;在课后服务中开设非遗手工、科学探究等特色课程,让教育的“优质”体现在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上。
二、问题叩问:正视基础教育的现实落差
培训中呈现的教育发展数据引发了我的深刻反思。尽管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5.5%,但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质量差距依然存在。作为城区学校教师,我曾在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时发现:同样是三年级数学课堂,城区学生能在情境模拟中解决复杂问题,而乡村学生还在为计算正确率发愁。这种落差背后,既有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历史问题,也有课程实施差异化的现实挑战。
三、实践路径:在岗位坐标中锚定行动支点
(一)课堂教学:构建公平生长的学习空间
课堂是教育公平与优质的微观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建立“三维互动”机制:一是师生互动的“话语权平等”,通过“小组轮值发言人”“问题漂流瓶”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二是生生互动的“差异共学”,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编入小组,设置“基础任务+拓展任务”双轨目标,让学困生在同伴互助中夯实基础,学优生在指导他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人机互动的“精准支持”,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实时采集学生答题数据,针对阅读障碍学生提供语音批注,为写作困难学生提供智能素材库,让技术成为缩小个体差异的助推器。
(二)班级治理:创设“多元出彩”的成长舞台
公平优质的教育应是各美其美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我构建了“人人有岗、岗岗有责”的生态体系:除传统班干部岗位外,设立“图书护管员”“节能小卫士”“文化宣传员”等20多个特色岗位,让每个学生在服务中培养责任感;举办“多元评价发布会”,除学业成绩外,将劳动实践、艺术创作、志愿服务等纳入评价体系,用“进步星”“创意星”“友善星”等个性化勋章记录成长轨迹。当看到曾经沉默的留守儿童在“班级绿植养护员”岗位上绽放笑容,看到好动的学生在“科学实验助手”角色中找到专注,我更加确信:教育的公平优质,始于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光芒。
(三)家校协同:编织“全域育人”的支持网络
基础教育的公平优质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协同。针对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达40%的现状,我们开发了“家校共育同心圆”项目:建立“家长学分银行”,通过线上微课、线下工作坊提升家庭教育能力,针对隔代抚养家庭开设“祖辈教育指导课”;创设“家长驻校日”,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走进课堂,让快递员家长讲述“数字时代的沟通智慧”,让环卫工人家长分享“劳动创造美好”的感悟,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共同体;链接社区资源建立 “15 分钟成长圈”,与科技馆、图书馆、非遗馆共建实践基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丰富的社会课堂中拓宽视野。
四、使命召唤:做教育强国的“筑基者”
站在岗位实践的角度,我对自己提出三重要求:一是做“公平理念”的播种者,在日常教学中拒绝 “贴标签”“分等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期待的目光中起步;二是做“优质教育”的追求者,持续精进教学能力,学习名师做法,用20种方法讲解一个知识点,让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三是做“教育创新”的践行者,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在“双减”背景下探索“项目式学习在低年级的实施策略”,在新课标落地中尝试“大单元教学的跨学科融合”,让岗位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个孩子的人生打底色。当我们在课堂上多给留守儿童一次发言机会,在作业批改中多写一句个性化评语,在家校沟通中多倾听家长一次困惑,就是在为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添砖加瓦。这场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抬头仰望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更要俯身耕耘三尺讲台的“责任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拥抱更美的未来。
(作者单位:抚远市前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