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网络培训后,我对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尤其关注“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这一命题。在我看来,公平与优质并非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而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没有公平的优质是精英主义的,没有优质的公平则是形式主义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具体场域中,如何实现从形式公平到实质优质,从资源均衡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语文素养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支撑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公平绝非简单的资源分配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根源不在于智力差异,而在于早期语言环境与阅读机会的不平等。一个在学龄前缺乏充分语言互动的孩子,可能在一年级就表现出明显的识字困难,这种差距若不及早干预,将如“马太效应”般不断扩大。因此,我在班级中实施了“晨读伴我行”计划,每天早午10分钟晨午读,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朗读指导;建立“班级图书漂流站”,确保每个学生每周都能带两本适合其阅读水平的书籍回家。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实则是打破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重要尝试。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是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抵达终点的个性化支持。
二、语文课堂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培训中有专家指出“教育质量是教育公平的高级形态”,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教育质量体现简单地同考试成绩划等号,导致语文教学陷入机械训练的模式。现在,我尝试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以思维发展为内核,以文化传承为宗旨。例如在古诗教学中,不再满足于背诵默写,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炼字之妙,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蕴含的多元视角,甚至尝试用现代散文改写古诗意境。这种深度学习使语言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思维发展的工具和文化认同的载体。特别在城乡结合部学校,我发现当学生通过《乡土中国》单元了解到自己方言的价值时,那种文化自信带来的学习动力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优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生命经验的连接点。
三、教学反思正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强国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日常实践中。我建立了反思体系:每天记录三个教学亮点与两个改进点,每周分析一节课中的师生互动质量,每月与教研组同事进行“临床诊断式”评课。这种持续的反思实践使我的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关注“教了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从注重课堂热闹转向注重思维深化。例如在作文指导中,我开发了“写作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将模糊的构思转化为清晰的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问题漂流本”让学生互相解答疑问。这些改变源于对“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的深刻认同。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教育境界的提升。
四、家校社协同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而语文学习正是协同育人的天然纽带
培训中关于“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由此,我发起“家校共读”活动,每月推荐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文学作品,定期举办“家庭故事会”;这些实践让我明白,教育公平需要打破学校围墙,让家庭和社区成为教育的延伸课堂。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节点回望,我更加坚信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奠基工程的重要使命。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教授学生识字读书,而是在塑造思维方式、培育文化认同、奠定终身学习能力。构建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需要我们既做教育公平的践行者,又做教育质量的追求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获得尊严感、成就感和发展感,真正筑牢教育强国之基。当教育既能公平地惠及每个孩子,又能优质地成就每个生命时,我们会更加接近教育强国这一伟大目标。
(作者单位:同江市青龙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