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本次围绕教育主题的学习使我收获颇丰。总计900分钟的政策理论课程与实践案例课程学习以及4次主题研讨,让我对“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筑牢教育强国之基”这一核心任务有了更为深刻和更为全面的认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深刻揭示了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理论课程学习中,我了解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办学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区域、校际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全面育人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公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教育公平,就需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跨学段、跨区域统筹调配机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出生人口下降、学龄人口减少以及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等新趋势,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根据人口变化及时调整教育资源配置,避免出现教育资源闲置或短缺的情况,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我们要着力解决“乡村弱”“城市挤”的问题,通过扩大城乡学校共同体和集团化办学覆盖范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要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等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优质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要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就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在实践案例课程学习中,许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有的学校加强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的学校注重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培养习惯。这些成功案例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实现公平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推进“双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弱化分数排名导向,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培养综合素质。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育人导向,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育人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全面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根本目标,将育人方式变革作为核心,把数字化赋能作为创新支撑,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在主题研讨中,我与同行们深入交流,进一步拓宽了思路。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协同努力。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学校要强化主体责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筑牢教育强国之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践行新时代铸魂育人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同江市青龙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