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投身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实践

作者:关金玲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希望,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本次培训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不仅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更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向往的根本要求。

一、深刻认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的阶段,承担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培育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揭示了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本次研修,我更加明确了: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程度。

二、聚焦公平与质量双轮驱动

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实现“公平”与“质量”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问题,即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等地区的教育支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通过“互联网+教育”“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政策,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优秀教师轮岗交流,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

提升教育质量,需要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导向,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培养。同时,还需加强学科融合,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筑牢教师队伍“主阵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

当前,教师队伍发展面临着结构性不均、待遇保障不稳、职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提升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动常态化、精准化、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第三,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改善教师待遇,完善职称评聘制度,鼓励教师安心从教、终身从教。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加快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优质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真正实现“好老师在哪,优质教育就在哪”。

四、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系统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首先,要健全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确保“一个不少、一个不落”,保障所有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教育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再次,要健全教育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引导学校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

同时,还需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阵地,社会环境是重要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全环境。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也为构建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生态提供了坚实支撑。

五、坚定信心,砥砺前行

建设教育强国,根本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本次研修中,我更加坚定了为基础教育事业奉献力量的信心与决心。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行动回应新时代教育的历史使命。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发有为的责任感,聚力推动基础教育体系公平优质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汤原县香兰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