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地基”,其公平性与优质性直接决定着亿万儿童的成长起点,更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根基。作为一名扎根小学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不仅是资源均衡的“硬指标”,更是教育过程中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与赋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培训学习中,我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从课堂实践、教师角色、家校协同等维度,探索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可行路径。
一、基础教育公平与优质的核心内涵: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一)公平:让每个孩子都站在“教育起跑线”的中央
教育公平在小学阶段体现为“三个无差别”:
1.机会公平:无论城乡、贫富、性别、身体状况,每个儿童都应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与教育资源。例如,随班就读学生的融合教育、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流动儿童的学籍衔接等,都是公平教育的具体实践。
2.过程公平:课堂中拒绝“标签化”,避免因成绩、家庭背景对学生区别对待。我曾在班级设立“轮流主讲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分享故事,激发许多内向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3.结果公平: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我校开展“彩虹评价体系”,从品德、实践、艺术、体育等维度设立“成长勋章”,让不同特质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
(二)优质:以“全人教育”塑造终身发展的根基
优质教育的本质是“适合的教育”:
1.课程优质:除国家课程外,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体系。例如,我校开设“劳动启蒙课”,让城市孩子在校园农场体验种植;“非遗进校园”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剪纸、皮影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教学优质:摒弃“填鸭式”教学,践行“以学为本”。我在语文课堂引入“项目式学习”,围绕“传统节日”主题,让学生通过调查、写作、戏剧表演等方式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学习兴趣与创造力显著提升。
3.环境优质:营造安全、包容、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环境。教室的“图书角”“心愿墙”“荣誉栏”由学生共同设计,校园走廊展示学生的绘画、手工作品,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我的学校我参与”。
二、小学教师的使命:做公平优质教育的“筑基者”
(一)深耕课堂:在细节中践行公平与优质
1.分层教学:让“因材施教”看得见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兴趣差异,我采用“基础任务+拓展任务”的分层作业设计,课堂提问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够得着的目标”。例如,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具象化的教具操作机会,为能力较强学生设计生活应用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存在感。
2.关注“沉默的大多数”:不让一个孩子成为“透明人”
小学阶段的“边缘学生”往往因内向、成绩中等而被忽视。我通过“每日5分钟单独交流”“同桌互助小组”等方式,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曾有一名转学生因方言口音不敢发言,我邀请他担任“班级播报员”,每天用普通话播报天气与新闻,一学期后,他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还成为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技术赋能:缩小“数字鸿沟”
利用教育信息化工具促进公平,如通过“智慧课堂”实时反馈学生答题情况,针对性答疑;录制微课供课后复习,尤其帮助课后无人辅导的孩子。疫情期间,我为农村学生家庭邮寄手写笔记、录制操作视频,确保线上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二)专业成长:从“教书匠”到“研究者”
1.在反思中精进
坚持撰写教学日志,记录课堂中的“教育意外”:一次失败的小组合作、一次触动心灵的学生对话,都成为改进教学的线索。例如,发现小组讨论中总有学生“主导话语权”,我引入“发言卡”“轮流组长制”,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表达的机会。
2.在协作中突破
参与区域教研共同体,与城乡教师结对互助。我们曾共同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城市教师设计课程框架,乡村教师提供本土素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种跨校协作不仅提升了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更让课程充满生活气息,深受学生喜爱。
3.在关爱中成长
小学教师的“优质”,不仅是教学能力,更是情感能力。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焦虑、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我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曾有一名患有多动症的学生,我通过“课堂专注力训练游戏”“个性化奖励机制”,帮助他逐步适应课堂,毕业时,他在留言中写道:“老师,你让我觉得自己不是‘问题学生’,而是‘特别的学生’。”
三、构建协同生态:让公平优质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
(一)家校共育:破解“家庭背景”对教育的隐性影响
1.搭建平等沟通平台
通过“家长工作坊”替代传统家长会,邀请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家长分享育儿经验。曾有农民工家长担心“辅导不了作业”,我组织“亲子共读角”,让家长参与绘本故事表演,发现教育的重点不是“辅导”,而是“陪伴”。
2.关注家庭教育资源薄弱群体
针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开展“电话家访+视频课堂”,定期赠送绘本与学习工具;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课后服务免费名额,协调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午餐补助。这些举措不仅解决实际困难,更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公平关怀。
(二)社会参与:让教育公平成为“全民课题”
1.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联合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邀请退休教师、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为双职工家庭孩子提供作业辅导与兴趣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养老院、科技馆、菜市场,让社会成为“大课堂”,打破校园围墙的限制。
2.倡导教育公平理念
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教育故事,撰写《小学课堂中的公平教育100例》,让更多人理解:公平不是“绝对平均”,而是“按需分配”;优质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个性化成长”。曾有家长在阅读我的教学日志后,主动调整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从“考90分”转向“今天有没有学会新技能”。
四、挑战与展望:在破局中迈向更高质量的公平
当前,基础教育仍面临师资流动不均衡、家庭教育差距扩大、应试思维顽固等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公平优质,更要以“教育变革参与者”的身份发声:
1.呼吁政策倾斜:推动教师编制动态调整、乡村教师待遇提升,让优质师资“下得去、留得住”;
2.深化评价改革:探索“综合素质+成长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小学教育摆脱“升学焦虑”的桎梏;
3.强化专业支持:建立县域内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尤其关注非师范专业教师的系统培养,让每个教师都能胜任“公平优质教育”的使命。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小学教师手中的粉笔,写下的不仅是加减乘除、横竖撇捺,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在课堂上蹲下身子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在校园里搭建每个生命绽放的舞台,在社会中凝聚守护童年的共识。当每个小学都成为“公平的花园”,每个课堂都流淌着“优质的养分”,教育强国的大厦才能根基稳固,百年树人的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作者单位:汤原县鹤立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