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征程中,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此次培训,我对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现结合培训所学与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深刻认识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起跑线,承载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社会层面来看,教育公平能够打破阶层固化,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优质的基础教育则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一些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通过教育扶贫项目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成功考入理想院校,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正是教育公平带来的积极影响。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筑牢基础教育的根基,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
二、当前基础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推进公平优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存在师资短缺、教学设施陈旧、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择校热”“课外培训热”等现象背后,反映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过度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三、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通过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学校,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同时,建立健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促进师资均衡配置。例如,通过“县管校聘”改革,打破学校之间的教师编制壁垒,实现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流动。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联网+教育”,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缩小数字鸿沟。
(二)提升教育质量,打造优质教育
一方面,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开发实践类、探究类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事业。此外,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三)完善教育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政府要加强教育立法和政策保障,完善基础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的良好氛围。例如,通过开展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避免过度竞争和功利化教育倾向。此外,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等问题,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
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筑牢教育强国之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单位:桦川县敬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