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我深知: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几名孩子的童年,更是教育强国最基层的神经末梢。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在方寸校园里书写教育公平的大文章。
一、以公平为基石,让每个孩子都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线”
农村教育的公平,首先要破解“看得见的差距”。 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是农村校长必须扛在肩上的责任。公平不是简单的“有学上”,而是“学得好”“有发展”。
二、以质量为生命:在乡土田野里培育“带得走的能力”
农村教育的优质,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必须扎根乡土办出特色。我们提出“小而美、小而特”的办学理念,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把田间地头变成劳动课堂。
教师是农村教育质量的“支点”。面对教师平均年龄50岁、专业学科教师短缺的困境,我们探索“一专多能”培养模式。
三、以改革为动力:在破局突围中激活教育“神经末梢”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校长成为“破冰者”。针对校际资源不均衡问题,我们加入了县域“教育共同体”,与县城名校建立“三个同步”机制:同步备课(每周线上集体备课)、同步上课(重要课程直播共享)、同步教研(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四、以协同为纽带:在多方联动中织密教育“保障网”
农村教育的突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我们建立了“家校社共育理事会”,邀请村支书、乡贤、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村里的种养大户捐赠菜苗,支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退休教师志愿者每周来校指导书法社团;乡卫生院医生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在城里打工的家长得知学校缺少绘本,发动工友捐赠了500册图书,现在这些图书“漂流”在各个班级,成了孩子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五、以使命为灯塔:做乡村教育的“守灯人”
担任校长的五年,我经历过凌晨冒雨查看校舍漏雨的夜晚,感受过家长送来自家种的玉米时的温暖,这些时刻让我深知:农村小学校长的肩上,担着整个村庄的希望。我们无法改变农村的地理环境,但可以改变教育的生态;我们无法给孩子奢奢华的设施,但可以给他们温暖的课堂。就像校园里那棵老树,历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农村教育需要我们做“向下扎根”的坚守者——扎根乡土文化,扎根儿童需求,扎根教育初心。
当优质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时,我们更要守住乡村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中,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晨读时大声朗读,在课堂上自信发言,在毕业后带着乡土的情怀和扎实的基础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一路或许充满艰辛,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愿做乡村教育的铺路石,让每个孩子的求学之路都平坦而明亮。
(作者单位:富锦市向阳川镇择林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