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知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也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摇篮。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这一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结合自身岗位实际,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践行的使命。以下从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语文教学的提质策略以及教师角色的自我革新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教育公平:从资源均衡到因材施教
教育公平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我观察到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依然存在。例如,城市学校拥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而部分农村学校仍面临教材单一、师资不足的困境。对此,我所在的学校通过“城乡结对帮扶”项目,定期与农村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如录制古诗文讲解视频、开展线上阅读交流活动等,用技术手段缩小资源差距。
同时,公平也体现在课堂内的差异化教学。在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若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反而会加剧两极分化。我的做法是分层设计任务: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注重夯实字词和阅读理解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拓展课外阅读、尝试文学创作。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设计了“基础问题—主题探究—批判性写作”三级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成长空间。
二、语文教学提质: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优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思维训练的载体。传统教学中,教师常陷入“逐句翻译”“标准答案”的窠臼,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此,我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提升教学品质:
1.情境化教学: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结合。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感人瞬间,并撰写“亲情微散文”。通过情感共鸣,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涵,还提升了表达能力。
2.跨学科融合:语文与历史、艺术等学科联动。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结合宋代历史背景分析范仲淹的“忧乐观”,并尝试用绘画或短视频形式呈现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创造力。
3.评价多元化:打破“一考定优劣”的模式,引入过程性评价。例如,将课堂发言、读书笔记、小组合作纳入考核,鼓励学生重视日常积累。
三、教师角色革新:从传授者到引领者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中提到的“终身学习”理念让我深有感触。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教师若固守旧知,必然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我要主动提升自身能力:
深耕专业:定期研读语文教学前沿论文,更新教学理念。例如,学习“项目式学习”理论后,我设计了“家乡文化寻踪”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撰写地方风物志,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
技术赋能: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开展互动教学。疫情期间,我尝试用“虚拟朗读会”和“线上辩论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效果显著。
心理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班级中曾有留守儿童因自卑不敢表达,我通过周记批注和课后谈心,逐步帮助其建立自信,最终他在作文比赛中获奖。
四、挑战与展望:让教育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尽管已付出诸多努力,但实践中仍存在挑战。例如,如何平衡考试压力与素养培养?如何让家校合作更紧密?对此,我认为需从两方面突破:
1.政策协同:呼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机械刷题对教学空间的挤压。
2.社会合力:通过家长课堂普及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家庭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
总之,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心之工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愿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的使命。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筑牢教育强国之基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