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网络培训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强国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作为基层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深感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落实大会精神的核心任务,更是筑牢教育强国之基的关键所在。以下结合岗位实践,谈谈这次的学习体会与行动思考。
一、深刻领会:公平与优质是基础教育的一体两面
(一)公平是教育的底线要求,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尺
教育公平包含入学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背后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权利平等的深层期待。如农村地区控辍保学、随迁子女入学、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等问题,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近年来,我校通过建立“一生一案”动态跟踪机制,为19名贫家庭学生定制控辍保学方案,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享有受教育权。
(二)优质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决定强国建设的人才厚度
基础教育的优质性体现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当前课程改革正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我校以新课标落地为契机,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我为民族代言”“木工坊”“AI编程”等28门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元选择中发现兴趣、发展特长。
二、岗位实践:在管理创新中破解公平与优质的现实难题
(一)优化资源配置,让“薄弱环节”强起来
推行“青蓝工程+教研共同体”双轨制,搭建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桥梁,以“异地同频、实时互动”为特色,通过双师课堂、跨校研讨等创新形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助力城乡教师共研共长。
(二)聚焦课堂质量,让“每一节课”都有生长力
1.实施分层教学:在数学、英语学科推行“ABC三层学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差异化学习任务。如针对学困生设置“基础巩固+错题重做”环节,针对学优生增加“拓展探究+小课题研究”内容,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2.深化评价改革:打破“唯分数”评价体系,建立“成长档案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记录学生课堂展示、志愿服务、艺术展演等过程性表现,每学期末开展“多元之星”评选(如“思辨之星”“实践之星”“进步之星”),近一年表彰学生达860人次,覆盖全体学生的72%。
(三)关爱特殊群体,让“教育温度”可触可感
1.精准帮扶学困生:建立“导师制”帮扶体系,每位教师结对3-5名学习困难学生,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通过“作业面批+心理疏导+兴趣激发”组合策略,2024年我校学困生转化率达68%,多名学生从“厌学”转变为“乐学”。
2.守护心理健康:开设“心灵树洞”信箱、双周一节心理课,邀请专家开展亲子沟通讲座,定期开展家访,让关爱从不缺席。
三、挑战与对策:在矛盾突围中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1.政策保障层面:建议建立“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偏远地区岗位补贴标准;将“小班化教学”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逐步压缩大班额比例。
2.技术赋能层面:探索“AI助教”应用场景,如智能分析作业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缓解教师工作量压力;开发“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定期推送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家长教育参与度。
3.文化引领层面:在学校层面打造“公平教育”文化标识,在教师层面将“教育公平理念”纳入职称评审、评优评先考核指标,强化价值导向。
四、未来展望:以“钉钉子精神”夯实教育强国根基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脉工程,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做好三件事:
当好政策落地的“执行者”: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转化为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
当好创新实践的“探路者”:在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管理改革中勇于尝试,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如我校正在探索的“跨校区课程走班”模式,计划2025年实现城乡学生同步选修优质课程。
当好教育公平的“守护者”: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让教育不仅有“高度”“厚度”,更有“温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每一片树叶都沐浴阳光。”
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绘就,基础教育的重任在肩头。我们将以本次培训为新起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构建公平优质教育体系的征程中深耕细作、久久为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高质量教育,为强国建设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富锦市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