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通过参加“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网络培训,我对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战略意义、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自身在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岗位,我深刻体会到,唯有将大会精神融入教育实践,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协同发展,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一、把握教育大会精神核心,锚定公平优质发展方向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公平是教育的底线要求,优质是教育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当前城乡、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依然制约着教育公平的实现。例如,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方面与城区学校存在差距,部分学生因地域和家庭条件限制,难以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影响个体成长,更阻碍社会公平的推进。
大会精神为我们指明方向: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需从制度设计、资源配置、质量提升等多维度发力,确保教育公平覆盖每一个角落,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这要求我们打破固有思维,以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回应时代需求。
二、对标大会要求,反思岗位实践中的机遇与挑战
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例如,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面临作业设计优化不足、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速度较慢、教师跨校交流机制尚未完全落地;在教育评价环节,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养的倾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教育质量,也背离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培训中提到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等内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例如,通过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可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缩小校际差距;通过实施教师“青蓝工程”和跨校联合教研,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可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些实践方向与大会精神高度契合,为我在岗位上的探索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践行大会精神,探索公平优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教育公平
在学校层面,我将积极推动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确保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信息化设备等方面达到统一标准。同时,依托“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例如,组织本校骨干教师录制精品课程,上传至区域教育云平台,供薄弱学校师生使用;开展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活动,通过远程互动教学,让农村学生同步接受优质教育。此外,推动教师轮岗交流常态化,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带动区域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二)以质量提升夯实教育优质根基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等新模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写作、展示等环节,提升综合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设计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完善作业分层设计与个性化辅导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布置弹性作业,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此外,加强课后服务的课程化建设,开发艺术、科技、体育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三)以协同育人构建教育生态
落实大会提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减少“唯分数论”的焦虑;另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联合社区图书馆、科技馆开展实践课程,让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四、结语:以使命担当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全国教育大会擘画了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而基础教育正是这一蓝图的底色。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我将以大会精神为指引,立足岗位、躬身实践,在推动教育公平中传递温度,在提升教育质量中彰显专业,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中绽放光彩,教育强国的目标终将实现。
(作者单位:汤原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