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始终在思考:如何在差异中播种希望?如何用专业化解困境?此次学习不仅是对职业道德的再认知,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淬炼。
一、从技术理性到生命对话
班里的小涵因脑瘫导致肢体控制障碍,写字时总因手腕用力过猛撕破纸张。过去我会简单地降低作业量,却忽略了她眼中求知的光芒。课后我尝试用粗头画笔替代铅笔,将握柄裹上海绵垫,设计触觉引导训练:让她先通过触摸沙盘感受字母轮廓,再转移到纸上。当她颤巍巍写下歪扭但完整的妈妈二字时,眼泪夺眶而出——这不仅是教学技巧的突破,更是对生命尊重的觉醒。特殊教育的师德,始于看见需求,成于突破常规。
二、以温度融解冰冷
用情感联结构建教育信任。某听障班教师为帮助自闭症男孩建立社交能力,连续三个月每天清晨在校门口迎接,用夸张表情回应孩子无意识的发音。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实践:班里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然然从不回应问好。受此启发,我开始在课间悄悄递上绘本书籍,用手指封面的小熊点头示意。三周后他终于递回一盒蜡笔,在本子上画出歪斜的笑脸。这一刻我深刻领悟:特殊教育的师德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持久情感消融孤独的高墙。
三、在专业边界处开疆拓土
面对小宇的重复拍手行为,我常采用替代性活动转移注意力,却忽视了行为背后的感官调节需求。通过学习功能性行为分析(FBA),我设计了双手触摸游戏:用不同材质的物料包覆他的手掌(如羽毛、软胶),引导他在安全范围内探索触觉刺激,拍手频率下降70%。这验证了专家所言:没有无意义的行为,只有未解读的需求。师德的高度,取决于专业认知的深度。
四、超越职业角色,做生命的同行者
张明霞老师为脑瘫女孩量身定制轮椅芭蕾,将运动康复与艺术表达结合,帮助女孩在毕业晚会上完成人生第一次独立旋转。这促使我重新审视班级戏剧社的定位——当脑瘫学生因肢体不便难以参与常规表演时,我们改编《小蝌蚪找妈妈》,让每位残障孩子担任声音演员或触觉引导员。当听障儿童第一次用手语说出台词,自闭症少年用表情传递角色情绪时,教育的真谛悄然绽放。
以师者之光照亮特殊之路。此次培训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内心某些隐秘的角落。特殊教育的师德,是深夜备课时的执着,是家长质疑时仍坚持的专业自信,是面对反复训练仍成效微小时的不离不弃。未来的教育路上,我愿以更开放的心灵拥抱差异,用更敏锐的觉知捕捉成长信号,让每个特殊生命都能触摸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作者单位:遂溪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