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参与师德师风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特殊教育的师德不仅是职业规范,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这份责任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更加坚定了“以爱育爱、以心换心”的教育信念。以下结合工作实际,分享我的学习感悟。
一、师德在特殊教育中的三重内涵
1.尊重差异,以平等之心托举希望
面对自闭症、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特殊儿童,师德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我曾遇到一名因肢体障碍无法握笔的学生,我通过调整教具、设计触觉感知训练,帮助他完成了人生第一幅“画作”。我深刻意识到:师德不仅是“教”,更是“看见”与“成全”——看见学生的可能性,成全他们的成长尊严。
2.无私奉献,以专业之力点亮微光
特殊教育需要超越普通教师的付出。为帮助一名听障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我自学手语到深夜;为缓解家长焦虑,我坚持每周录制家庭康复指导视频。师德不仅是情感投入,更需要专业支撑。通过学习《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我系统提升了评估、干预和家校协同能力,用科学方法让教育更有温度。
3.坚守初心,以信念之光照亮前路
当学生因情绪失控抓伤我的手臂时,当康复进展缓慢时,师德是“不放弃”的坚持。我始终牢记特教前辈的话:“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即使这朵云飘得慢一些。”通过建立正向行为支持系统,我和团队帮助多名学生实现情绪自控,见证他们从“不敢对视”到主动拥抱的蜕变。
二、师德实践中的反思与成长
1.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育人”的转变
过去我常把责任扛在个人肩上,如今更注重家校社联动。通过成立家长互助小组、邀请康复师进课堂,形成教育合力。一次家校活动中,一位父亲含泪说:“老师,是您让我相信我的孩子也能被世界温柔以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社会价值。
2.从“经验主义”到“终身学习”的突破
面对脑瘫学生的言语康复难题,我主动参与“医教结合”培训,将口部肌肉训练与游戏教学融合,开发出《趣味发音闯关卡》。师德不仅是责任,更是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我定期参与特教论坛,用前沿研究成果优化教学策略。
三、未来努力方向
1.深化“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实施,将师德融入精准支持,为每名学生制定“一生一案”。
2.加强心理健康关怀,既关注学生心理,也注重教师自我调适,避免职业倦怠。
3.推动融合教育倡导,走进社区开展特教知识宣讲,让师德之光温暖更多角落。
(作者单位:遂溪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