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双向滋养的生命历程

作者:谢群娣 发布时间:2025-06-28 阅读量:0

当我看到曾经沉默寡言的小雨在诗歌朗诵会上自信地诵读自己创作的童诗时,眼眶不禁湿润。这个曾被贴上“学习障碍”标签的孩子,用稚嫩的文字描绘着春天的蒲公英,让我真切触摸到教育生命的温度。这种感动,正是践行教育家精神过程中最珍贵的馈赠。      

一、破除知识的围城:从知识权威到成长伙伴的蜕变

初登讲台时,我执着于打造“完美课堂”,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确到每分钟。直到那个午后,讲解《小王子》时,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老师,玫瑰花为什么要长刺?”这个超出教案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自己困在了知识的围城。现在的课堂,黑板右上角永远留着“自由提问区”,学生可以随时写下天马行空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云朵有没有年龄”“蚂蚁会不会做梦”,这些看似幼稚,而又恰恰是思维萌芽的思考。     

在六年级科学课上,我们耗时两周观察校园榕树的四季变化。孩子们自发组建观测小组,用手机延时摄影记录叶芽舒展的过程,用素描本绘制气根生长的轨迹。当他们的观察报告被收录进市青少年科技作品展时,我深刻领悟到: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

二、构建心灵对话场:教育温度的真实触达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小林的叛逆,我放弃了简单说教。每周三午后的“树洞时间”,我们坐在操场梧桐树下静静拼装航模。两个月后,当航模终于冲向蓝天时,他轻声说:“老师,其实我害怕像飞机一样找不到降落点。”这种心与心的贴近,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在留守儿童占七成的班级里,我发起了“心灵驿站”计划。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对话本,可以是文字、涂鸦甚至落叶标本。小芳在本子上画满各种姿态的飞鸟,直到毕业那天才告诉我:“每只鸟都带着我给爸妈的话。”这种无声的对话,架起了理解的心桥。

 三、永续生长的根系:教育者自我的破茧重生

疫情期间,我亲历了教育形态的颠覆性变革。从最初对直播授课的手足无措,到带领团队开发“云游博物馆”系列课程,这个过程犹如破茧重生。当我们用VR技术带学生“走进”敦煌壁画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印证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      

每月末的“教育者沙龙”成为专业成长的沃土。我们邀请茶艺师探讨“教育节奏”,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工匠精神”,与心理医生讨论“共情艺术”。这种跨界对话,不断刷新着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今年教师节收到已毕业学生的明信片:“您教会我们用不同的眼睛看世界”,这正是对教育家精神最好的注解。      

教育是双向滋养的生命历程。当我在山间家访,接过家长递来的野山菊茶时,当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考研录取喜讯,当教研成果获得省级奖项时,我愈发确信: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成全。这种觉醒,让我在教育之路上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的生命诗篇。

(作者单位:遂溪县洋青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