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情怀、有担当、有温度的教育者

作者:郑冯建 发布时间:2025-06-28 阅读量:0

近日,我参与了“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网络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案例剖析、同伴互鉴,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对“如何成为一名有情怀、有担当、有温度的教育者”有了更深的思考。现将学习收获与实践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育家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追寻教育本真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者灵魂的底色。培训以“精神溯源一时代内涵一实践路径”为主线,让我领悟到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

1.“心怀天下”的格局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精神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教师,需跳出“学科本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例如在语文课堂融入“乡村振兴”“科技伦理”议题,培养“心怀苍生”的格局。

2.“精益求精”的匠人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一辈子研究学生发展”的故事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重复劳动,而是持续精进的学问。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尝试引入“学习科学”理论,通过“认知诊断工具”精准分析学情,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思维规律。

3.“破界融合”的创新勇气

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教育家精神呼唤“主动应变”。我借鉴培训中“Al+教育伦理”课程内容,在班级开展“人类与AI共创诗歌”活动,既激发学生创造力,又引导其辩证思考技术利弊,践行“育人与时代同行”的理念。

二、师德师风:以敬畏之心守护教育净土

师德是教育的第一生命力。培训中“红线警示”与“榜样示范”的双向案例,让我对师德建设有了三重认知:

1.底线意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等法规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依法执教”不是口号。例如,面对学生矛盾,我摒弃简单批评,转而采用“调解式谈话”,邀请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让规则从“外在约束”变为“内在共识”。

2.温度教育:在细节中彰显师者仁心

特级教师李镇西“用30年保存每一届学生作业”的故事让我反思:教育之爱藏于细微处。我开始记录“学生成长日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为自卑的学生设计“课堂展示专属环节”,给留守儿童手写“生日祝福卡”……这些“小事”让师生关系从“管理”走向“共情”。

3.终身修炼:师德养成永远在路上

师德并非静态标准,而是动态修为。我加入学校“师德读书会”,通过共读《教学勇气》《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在与经典对话中校准教育初心;定期参与“师德反思沙龙”,以“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家长”为主题换位思考,警惕惯性思维下的教育冷漠。

培训即将结束,但践行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师风的道路永无止境。未来我将从三方面发力:

1.持续学习:定期研读教育经典,关注前沿动态,避免“本领恐慌”。

2.反思实践:通过撰写教育叙事、录制微课复盘教学,将培训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

3.辐射引领:在教研组内发起“师德故事分享会”,带动团队共学共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教育家精神如星,照亮教育者的信仰之路;师德师风如磐,筑牢育人事业的根基。此次培训让我深切懂得: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唤醒、精神的传递。愿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以匠心守护教育本真,以热爱奔赴育人山海,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教育诗篇。

(作者单位:遂城镇仙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