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长在科研管理中应具备的意识

作者:史利平[1] 李本友[2] 来源:中小学校长 发布时间:2016-02-28 阅读量:0

一、群情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群情”中的“群”即群众,“情”是指情况和情绪。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之中,“群”主要是指广大教师,“群情”就是指广大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情感、态度和素养等实际情况。中小学校长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群情意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首先应将教师置于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层面,还应熟悉和了解教师科研工作的现实境遇和状态,这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较之城市中小学校而言,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环境较为“艰苦”。首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教师能够得到相关教育专家指导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是面对面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少。许多教师只能关起门来搞科研,遇到问题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草草了事,教育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其次,具有影响力的省市级课题和项目几乎与农村中小学校无缘,教师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外部平台,只能在学校内部小打小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另外,农村中小学校科研经费有限,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所需的图书和资料不是很充分。加之所处地域的限制,教师去城里图书馆路上花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查找资料的时间。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着消极和畏难情绪。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农村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天疲于教学,无暇考虑科研。总之,教育科研外部环境的局限和内部氛围的欠缺使得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不能有效开展,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制约。这一现实成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调整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点。为此,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工作中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将教师放置于工作的重心,完善现有的科研条件,切实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规范意识: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

教育科研活动要想有序进行,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备规范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制度保障。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校中,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科研管理的要求和办法,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而全面地对教师科研活动进行保障。另外,一些农村中小学校中也设立了相关的教育科研机构,而实际并未发挥其职能,最终成为“摆设”。[2]因此,农村中小学校长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具备规范意识,在科研制度、科研经费、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源等方面建立健全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其引领和规范科研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对农村中小学校校长而言,在制定教育科研制度时,首先要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将其与现有的制度,如教学制度、考核制度相统一,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避免教育科研制度游离于学校规章制度之外。其次,要制定全环节的科研制度,在课题立项、监督检查、经费资助、成果评价以及表彰鼓励等环节上,制定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最后,为能将科研制度落实到实处,还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建立校长直接负责的科研职能部门,配备专门人员从事教育科研、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这些专门人员与教师之间要建立长效联合机制,共同研究和探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形成由专门科研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3]另外,还要利用各个学科教研组的优势,定期开展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总之,只有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群众性、大众化的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才能最终实现。

三、研究意识:构建校本教研新平台

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校中,许多教师还缺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研究意识,甚至有的人还排斥教育科研。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但这并不是放弃教育科研的借口。恰恰相反,从本质上讲,教学活动本身就具备教育科研的特征,许多教育科研活动就是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生发出问题,进而展开研究的。而研究的成果,最终也要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对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而言,他们日复一日的教学恰恰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貌似平淡,但若将教学视为一种研究性活动的话,教学活动就成为“研究式的教学”,教师也就成为一名研究者。这种研究是一种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校本课程是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校本课程而言,无论是开发还是使用,其间都需要该校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活动。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可以锻炼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因此,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将校本教研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有效利用自身的校本课程资源,积极鼓励教师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教育科研活动。具体而言,可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教研活动、公开授课、听课等等,使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成为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同时,还要采取多方措施,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过程制度化,构建校本教研的新平台。

四、合作意识:培养教育科研的学习共同体

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都凝聚着研究团队里每一个成员的心血,教育科研也不例外。教育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研究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校中,教师之间还未形成科研所必须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育科研的学习共同体并未形成。因此,校长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有合作意识,善于构建合理的科研团队,培养和构筑教育科研的学习共同体。首先,校长要在纵向上打通校长和教师在科研上的隔离状态,形成以校长牵头,各教研室为单位,教师为主体的科研组织网络。其次,要打破以往教师独立搞科研的不利局面,积极鼓励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保障科研团队的发展,校长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教研活动,建立教师科研成长记录,引导教师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校长还应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旨归,只有以平等与合作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具有真正的活力。总之,农村中小学校长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要摈弃以往长期形成的等级观念,变管理为治理,学会将平等、合作的理念贯穿于科研管理工作之中,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形成教育科研的学习共同体。

五、开放意识:提升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

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有开放意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切成功的教育科研成果,寻求和整合各方力量,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打破农村地理封闭的圈囿,构筑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科研平台,为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科研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4]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要打破关起门搞科研的陋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研究活动,如研讨会、交流会、推介会等,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调动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聘请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实地指导,并将这一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派出相关人员到外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扩大视野。总之,要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科研平台,拓宽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之,为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小学校长要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具备群情意识、规范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为教师构筑一个教育科研的新平台。

作者:史利平 李本友 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