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不能是过去时代的简单复制和重演,那么在这个变化和发展如此之快的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教育?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变化和发展如此之快的时代,应如何做教育?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不能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的传统教育模式上,也不能停留在对以往文化的简单复演上,而应着重培养既肩负立足于现在又能引领未来的人。
布局校园文化,打造第三教育空间。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基石。从“文翁重文千年化一蜀,比于齐鲁,是可学继。武侯不武万里治三川,领先魏吴,当然智承”中可以进行文化寻根,“智承武侯,学继文翁”“博通古今,雅达天下”,学校为培养“以成立信,展智雅之风,蓄博雅之势,养包容之量,成为有自信敢担当的现代公民”,担当重任。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教育理念的外显和文化认同。漫步校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与文化共舞,自然与书香一色,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束花草会传情,每一副牌匾会劝学。校园一年四季充满花香绿意,处处彰显文翁精神,对韵、诗歌、名言佳句等专题楼道文化分布其间,书香气息春风化雨般融入环境中。开放性的科学设施设备,让孩子们随时动手动脑,在玩中学,把非正式的学习空间融于到校园里,这种环境布局对学生的智慧灵动大有裨益。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善于打破学校封闭式的教育环境,建设社会上现存的有助于教育者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第三教育空间”,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造书香校园。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阅读氛围。精心打造校园阅读场所,让孩子们吟诵蒙学经典、儿歌童谣、国学经典,让晨诵带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让教师们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开展阅读竞赛;通过校刊、校报等平台,展示师生阅读和写作成果,以阅读为媒,引领师生“共读共写共生活”。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将阅读渗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立足于传统模式的书香学校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对丰富的藏书进行统一管理,每一位师生只需要搜索关键词便能准确定位藏书位置,借阅形式相应简单方便。另一方面,图书不能仅仅停留于馆藏,还可以引进移动图书馆,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海量的电子图书资源和阅读课程,让教师、孩子、父母共读一本书。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微信等打造班级阅读圈,每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阅读的内循环,还可以通过多样化平台的优质网课,实现学生阅读的私人定制,让读书更深入地融入师生及家长的精神生命。
整合云平台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的微课、录播教室、云校等,都有助于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云校通过选拔优秀教师团队,将多样化课程放在云端,通过互联网直播教学达到资源共享,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面。
利用小组合作,追求多元化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也需要主动跟上。如根据学生学习特长、习惯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导、学、议、点、评”是其精髓。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为多元化学习方式和评价体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为主导者,教师只是学习的伙伴,学生在游戏化中建构知识,将多个学科融于一个场景中,全程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寻找解决路径,并进行批判和修正,让学习更加深刻。多元化学习方式还为全纳教育提供了可能。我们期许,对于特殊儿童和学困生,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找到知识结构的痛点,基于兴趣的学习需求能为他们建构独特的学习方式,非同步的教学进度可以让他们同样享受优质的教育,拥有欢声笑语和精彩的人生。
建构丰富课程,拓展宏大的教育视野。要积极构建“博”“雅”为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践框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博”字重点在于内在修为、丰富自己、做强自我;“雅”字重点在于外在言行、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博雅课程框架集中指向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的“人”。活动课程设置丰富多元,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尽情参与。学校还可聘请民间艺人、大学教授、川剧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对选择特色课程的学生进行指导,将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传承。在此基础上,打造数字化校园,实现管理体制的革新。未来,数字校园的实施将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密集、更清晰、更智能、更便捷的新型教育环境,推动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服务,推动学校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也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21世纪的今天,谁能更深刻理解教育,谁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教育不仅为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学子提供了更加个性、精准、优质的教育服务。期许未来,我们的教育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杨佐明为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