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哪些能力不被机器人取代

作者:胡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2-11 阅读量:0

近些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家庭对培养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孩子上了国际班、读了国际学校、送到国外上大学就是接受国际化教育吗?究竟什么是国际化人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很多家长仍然存在很多迷茫。

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有个问题是家长应该思考的。那就是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Are your children globally competent?(未来已来,你的孩子是否已具备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是孩子未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与三个关键词有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人性素养(Humanics)。

用心用情

当前人工智能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所有人的工作?按照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的说法,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一个人的智慧;到2045年,人工智能将会超越全人类的智慧。

且不说这个“技术奇点”什么时候真正来临,先来看看去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防范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作者是美国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东北大学10年前在美国前100所名校中排在80多位,现在上升到了第39位,去年计划招本科生不到3000人,申报人数却超过了6万人。是因为当大部分美国校长还在找钱、招人的时候,奥恩校长却看到了未来教育问题的本质,所关心的是人工智能来了,面对机器人,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素养: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和人性素养(Humanics)。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都要学戏剧表演课。就是要让这些学科技的孩子,通过戏剧表演,走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再从他们的心里走出来,将体会到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性。这正是人的独特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体现。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用脑用力能干的事情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用心用情做的事情,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用脑用力,未来的孩子用心用情。

包容开放

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第一组数据来自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每200人中就有一个外籍人士,预计在2030年,外籍人士将占一线城市人口的1%。那时,不管你高不高兴,出不出国,我们的孩子都可能要与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共同相处、共同协作、共同把一件事情搞定。

第二组数据来自教育部,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时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到中国来留学的孩子超过了45万。所以现在是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在走向中国的全球化3.0时代。

全球化3.0时代的特点是以“一带一路”为载体,以互联互通为动力,以包容天下为法则。中国人的智慧是包容的、开放的,是面向全世界的。越开放越发达,中国梦和世界梦连接得越紧密。未来的孩子要融进这个伟大的时代,为自己的美好人生,为家庭、国家、社会,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好奇、同理、会表达

人性素养是奥恩校长提出的三个重要素养之一,与数据素养、技术素养并列,帮助青年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时代,在职场上和未来人生道路上更具竞争力。在这样一个时代,拥有知识本身已经不够了,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表达力和同理心。

好奇心意味着孩子能够质疑且提出问题。人工智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运行的,毕竟还是人在操控,而提出疑问、假设、假想,发挥想象力,从而创造、创新,都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好奇心点燃一个人生命中的热情与梦想,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竞争力。

表达力就是有效得体的沟通能力,就是能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跟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就一个话题用不同语言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沟通。现在全球都呈现写作水平下降、阅读能力减弱、沟通方面有障碍,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

表达力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写作,有人说“写作在这个时代是对自己最好的一种投资”。从2018级开始,清华大学所有新生都必须上一门“写作与沟通”课。这样的课程在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里一直都是必修课。表达力需要强大的写作能力,写作的前提要有大量的阅读输入。我特别喜欢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不是一个文化人,就看他读了什么书。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会有大量的、高品质的语言输出,不管是口语还是写作都是一样的。

人的身份不同,针对同一个主题的表达方式一定不同。讲同一个事情,跟发小讲话与跟老师、领导讲话肯定不一样,跟陌生人更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适应,学会得体有效地沟通。

全球化时代强调表达力,必须要学会一门外语。美国现在已经把外语学习上升到了战略高度,会两种语言的人被叫作“双语者”,会三种语言的人被叫作“三语者”,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则被叫作美国人。对中国人来说,学英语不再仅仅为了考试,而要实实在在地把听、说、读、写都学好,才能更好地连接世界,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学英语一定要坚持“高能高分”,过去的“高分低能”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同理心就是俗话说的能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走进对方的内心,倾听对方的声音,不管彼此有什么样的政治、宗教、文化差异都能理解对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拥有同理心是高情商的表现,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将其列为情商的五大关键能力之一。具备强大同理心的人,才能更加包容,更加理解,更加开放,更加融洽。

对中国孩子而言,全球胜任力的根基应该是中国根基。打造全球胜任力并不意味着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而是要秉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和风格,要仰仗我们基因里生发出来的强大的中国文化力量,孩子才能走得更远。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国外学习、工作,我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要打好中国牌,要讲好中国故事,要传播中国文化,有这样的自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作者系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