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适合的教育

作者:杨志刚 来源:江苏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2-11 阅读量:0

张家港的区域教学变革始终保持着对教育教学价值追问的姿态,以积极的教学实践寻找实现教育价值的适合道路: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探索科学而有质量的教学范式,在此前提下,提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办学个性化发展的舞台,让课程路径和育人目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提供教育服务的多样选择,呈现教育气象的多样繁荣。回顾20年课改之路,从课堂到课程、从规范到创新、从课程本位到以人为本、从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从个案引领到整体优质均衡、从城区挂帅示范到城乡融合发展,张家港不断调整课改姿态、不断优化课程的环境、不断选树课改典型、不断探索课改边界。

朝向与嬗变:课改路径回望

站在课改2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张家港的课程变革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99年至2006年,以素质教育为聚焦,探寻课堂行为与现代学习方式上的“适合”。这个阶段的使命在于顺应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要求,培育教师的课标意识和现代学习观念,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以高效落实课程目标。

2007年至2015年,以“生态课堂”为纲领,探寻课堂价值与学习者成长需求的“适合”。课堂意识由“课程中心”转化为“儿童中心”,高度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样态成为本土课堂的显著气质,一大批本土名师也在“生态课堂”的集体行走中茁壮成长。此阶段,对课程的理解迅速升华,一批学校找寻到了办学的校本增长点,国际化课程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壮大,满足区域教育多元需求。

2016年至今,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探寻课程全景与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的“适合”。教育及课改进入深度治理阶段,课改展示的内容形式凸显学校特色课程展示、特色项目展示和学校课程整体展示的重要地位。课改展示的时间也延长至跨越整个学年,将之由一场课改盛会演变为一种课改常态,课程的立体多样及其育人功能的品质提升达到历史新高度。全市30余所学校建成省市课程基地,超过80%的学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项目路径,开设“物型课程”和“STEM课程”的相关学校分别成为省前瞻性项目实验学校和全国领航学校。

组织与实施:机制不断优化

从纵向上观察“课改展示月”在“适合的教育”中的意义,需要从区域教育管理及研究的机制入手。张家港每年的课改展示月开课教师近千人,教师基本全员参与听课,各级教学管理研究部门统筹协调,是一次全市教育力量的总动员,是指挥教育系统协同作战的常规演练。教育管理系统在历次展示中组织力量有效训练,自上而下地将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价值理念广泛动员并形成价值认同;教师及学校系统得到广泛晾晒个性化成果的平台,自下而上地贡献课程及教学的智慧和成果;教研、人事、电教等部门的协同参与,发现、固化并推广了优秀经验案例。概言之,教育系统通过畅通的机制,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良性互动、频繁互动、高效互动。“适合的教育”需要激活教育生态系统的每个因子,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主动发光发热。

意义与反思:区域课改未来展望

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指出,“适合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一种应用,是面向教育的一种宏观问题导向,但不是一把“万能钥匙”。“适合的教育”思想,最终需要用“适合的课改”,抑或说“适合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改来实践和实现。“课改”几成为教育价值实现的枢纽,成为连接教育行为与教育需求、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教育过程与教育效益、社会与学校、学校与家庭、教育管理系统与教师系统、教师与学生等教育复杂生态系统的枢纽。这之中每个话题,都有“适合的教育”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张家港的课改是“兴师动众”的, “适合的教育”不是一枝独秀的教育,这个“兴师动众”值得下本钱;张家港的课改也是愚公移山式年复一年的,“适合的教育”没有终点,年复一年应是课改的本来面貌。

张家港历时20年的课改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张家港作为苏南县市,伴随着教育总量的迅速膨胀,市民对高品质教育服务的多元需求呼声尤为强烈。张家港自2018年开始的课改新征程,通过课改推进“协同学习”高效网络的建设,是应对教育总量短期供给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能是张家港教育再次美丽蜕变的机遇关口。张家港教育人当再次把握契机,智慧探索,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