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作者:冯喜明 来源: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8-01-26 阅读量:0

精细,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而且它有着深厚的渊源。使用过日本产品的人似乎都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精细。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会时时刻刻、随时随地体现出对细节的高度重视。日本真正值得称道和学习的精细并非物质方面的,而是日本人干活办事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作风,这是日本社会长期精细化管理的结果。

一、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源于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如今,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概括地讲,精细化管理就是 “常规+细节+过程”的管理模式,把“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创建精品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方面;狠抓常规,着眼细节,注重过程;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工夫,在“实”字上做文章;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精细化。

二、 精细化管理的操作方法

对于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我的理解是:学校管理是对学校中“人”和“事”的管理,是如何将“人”与“事”结合,是对“人”和“事”的精准、精确、细致、细化的管理,这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1. 把学校中的“事”精细化分解

学校中的“事”包罗万象,有“大事”有“小事”,有“急事”有“缓事”,有重要的“事”有不太重要的“事”,有的“事”一人负责就能完成,有的“事”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精细化管理“事”,就是在对“事”进行整体考虑的前提下,对“事”进行“原子化”分解和整理。“原子化”分解就是把“事”分解为像原子一样小且相对独立的单位,分解到一个人能够完全完成的地步。

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采用“六线”并行、条块结合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六线”分别为:强化以校委会为龙头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教务处为龙头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教研室为龙头的教学科研体系、以政教处为龙头的德育管理体系、以年级组为龙头的教学组织体系、以总务处为龙头的后勤保障体系。分工负责学校工作,精确管理目标。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坚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各职能部门必须准确定位,明确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既要不折不扣、狠抓落实,又要眼界开阔、思路清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从组织上抓起,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和谐同步开展,把目标变为行动。

2. 把学校中的“人”精细化培养

精细化职业素养就是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的一种职业习惯,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的意识和思想等。其中,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的语言和动作等,教学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人际处理技能等。当“人”的教学意识、教学思想、教学语言、教学动作、教学技能都达到规范化、专业化程度,按照精细化的制度、流程完成工作,那实现精细化管理就有了“人”上的准备。

同时,必须让全体教师认识到:任何懒散的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能让人如意一世;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对待工作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正视现实,踏实敬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发现并肯定自己的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了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自信、主动、敬业,才能成为可信赖和承担责任的人;只有把“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里,切实把精细化意识打造成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延伸成个人的内在气质、工作习惯,才能树立良好的学校声誉和教师队伍形象。

3. 把学校的管理制度精细化完善

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只会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制定制度时,就要努力呈现一种细节化的规范,体现对细节的追求。必须结合本校实际,首先制定好学校章程,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依据;在学校章程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制定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财务财产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定学校各种岗位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查和考核教职员工工作的依据。

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学校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日常工作规范,约束教职工个体工作行为,明确教职工遵守或者违反规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措施执行时的政令畅通,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对制度执行的跟踪管理不是对职工的不信任,而是基于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的需要,是为了避免出现理解不一致而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情况。跟踪执行管理实际上就是执行的信息反馈办法,实现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用制度、流程、信息系统将“人”“事”结合,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完成的情况有人检查,凡事完成的步骤、结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原子化”的“事”,职业化的“人”,完善、精细的制度、流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匹配与联结,是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这也体现了精细化学校管理的细致性,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人员安排、教案设计、教学实施等。通过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设计,使每个工作流程形成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管理闭环,使教师更为明确地认识工作目标,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工作标准、考核标准的细化和量化,使各项工作纳入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可操作性就是要求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具有可实行性和有效实现性。这就要求在制定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上,要注意实现工作目标所具备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客观环境等因素,不可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盲目提出无法完成任务的“大口号”,以免使教师疲劳应战而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4. 把学校中的“人和事”精细化评价

精细化管理要从评价考核抓起。精细化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精细化与人性化辩证统一,才能有效挖掘人的潜力,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无异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没有人性化的精细化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它必将限制人的创造性,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最可行的做法是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用考核评估提升生机与活力,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具体策略就是:靠精细创造公平,靠公平激发活力,靠情感赢得信赖,靠信赖激发热情。学校的工作安排到哪里,考核奖励就跟到哪里,将教师的工作与考核直接挂钩,使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操作的考核制度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向业绩倾斜,向正气倾斜,让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成绩突出的教师干得气顺,让年轻有为、积极上进的教师有施展的空间,让“有作为就有地位”的意识深入人心。

三、 走出精细化管理的误区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切不可像企业一样以成本及利润来计算,而要更多地关注人,要体现人文精神,要关心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所以,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是一种体现人文的精神,是一种彰显沟通的艺术。

我们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切不可照搬照抄,失去长期积淀的特色文化;切不可在管理中只机械套用别人的管理细节,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忽视了团队精神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目前,有很多学校正积极推广成功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在学习借鉴时,我们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文化特点,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要做到既有对特色文化的张扬,又有对精细化管理的创新。精细化管理,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模式,而且应该上升为一种人文精神、一种自觉主动的精神、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只有把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变成一种文化,才能使精细化管理真正成为凝聚师生主动力和向心力的纽带。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在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无一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们必须不断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事事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使行为变成习惯,使良好习惯形成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将决定个人、单位和事业的命运。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肯定也能办到,关键是我们要再精细一些,再努力一些。当“精细”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第二中学校长 冯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