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师的乡村学校实践——记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孙锦明和他的学科建设实验

作者:徐光明 甘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6-27 阅读量:0

2018年1月20日,这个日子对于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孙锦明来说,堪称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在自己兼任校长的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勤耕8年,探索出的“学科建设的‘三层九维’模型构建与协同实验”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孙锦明本人则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

教育科研扎根到中小学课堂

故事还要从2010年说起,当年2月,孙锦明在江西师大支持下,兼任了贵溪市象山学校校长,目的是“把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这为他探索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块难得的“试验田”。

此后,孙锦明不辞辛劳,无数次往返于南昌和贵溪之间。出国进修是很多高校教师晋升正高职称的必备条件,他却因没有时间而多次放弃了出国的机会。

 2014年暑假,在象山学校全体教师研修班上,孙锦明首次提及“中小学学科建设”这一概念,并提出要用“学科建设”这条线把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教研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串联起来,形成象山学校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文化。经过研究,大家一致决定选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科率先开展协同实验。

基于两年的实践,孙锦明于2016年进一步构建出了中小学学科建设的“三层九维”模型:目标层——学科定位、课程优化、教学改革;过程层——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文化生成;驱动层——变革领导、专家引领、校际协作。

在“三层九维”学科建设模型的引领下,象山学校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不仅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科的学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逐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的理论主张,还在江西省教研室的支持下与全省30多所学校结成协作联盟,围绕学科建设联合开展协同实验,致力于为江西基础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在“试验田”里精耕细作

在孙锦明看来,“三层九维”模型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它首先应当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这是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基石。

实践过程中,孙锦明和同事们逐步意识到建设好国家课程规定的各个学科最为关键。他们一方面广泛研读相关理论文章和实践资料,另一方面也顺着文献提供的线索前往徐州、无锡、南昌等地的省内外兄弟学校调研,探索中小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范畴与行动逻辑。

通过深入研究,孙锦明认为学科建设首先要确定学科功能定位,它回答和解决的是每个学科“为什么教”的问题。国家课程标准虽然对每一科的课程本质、功能定位都有详细的论述和规定,但相关论述和规定较为宏观,一线教师未必能准确把握,更无法体现学校的学科特色。经过深度讨论,象山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数学、英语和体育四科的校本化功能定位,并提炼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学科宣言:“读写语文——有滋有味阅读、绘声绘色表达”“智趣数学——一二三里生乐趣、点线面中显智慧”“体验英语——巧创多彩情境课堂、营造听说英语校园”“阳光体育——乐在其中人人爱运动、因材施教个个有所长”。这些简洁生动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宣言,不仅易于识记,更方便掌握,象山学校的教师们以此为方向,探索课改与教改。

把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

当学科定位完成并形成共识后,需要做的便是课程优化,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孙锦明认为这是一项需要整体筹划的基础性工作,是要让教师从课程层面清醒地认识“教什么”和“怎么教”,其中“教什么”是重中之重。

在语文学科建设方面,象山学校特聘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王从华为学科发展顾问。王从华将国内知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的理论引入了象山学校。他本着“读写相对分离”的原则,对国家现行语文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校本化重构,提出语文学科要侧重建设好两大块:一块阅读,包括单篇课文阅读、专题化阅读、整本书阅读三个层面;另一块是写作,包括功能写作、创意写作和随笔写作三种。

象山学校语文教师李兰思多次在省市语文教学比赛中获奖,教学能力很强。而她原本是一名生物教师,3年前才改教语文,让她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的,是语文学科建设实验。“自从学校开展学科建设实验后,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变得特别清晰,对课文‘教什么’的问题把握更加清晰了。”李兰思说。

象山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是“阳光体育”,鼓励人人参与、各有所长。运动场上,学生们笑得最真实,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最近。“以前感觉做学生德育工作,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难度特别大。现在我们搞学科建设,强调学科育人,德育工作渗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乐于接受,因为他们觉得教师是他们完全可以亲近的朋友。”象山学校分管学促工作的副校长张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