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静待花开——记内蒙古通辽市第二中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作者:王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7-06 阅读量:0

图一.jpg

图二.jpg

萃取颜色


图三.jpg

学生参观多元化作业

 

图四.jpg

教师指导小组学习

 

 图五.jpg

学生体验活动“你是我的眼”

 

图六.jpg

师生在远足活动中进行班级对抗赛

 

图七.jpg

学生自制航模

 

1. 拒绝浮躁,让教育回归自然

初夏时节,内蒙古草原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笔者从北京出发,赶赴800公里外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去探访位于美丽的西辽河畔的通辽市第二中学。

之所以将目光投向这里,不仅仅因为通辽二中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民族中学、通辽市窗口学校,更因为近年来学校的一连串改革颇为亮眼。自2009年以来,学校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提出“办回归自然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人人向往的学校”的办学目标,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探索之路。从新世纪初的发展趋缓到如今成为通辽市基础教育的领跑者,通辽二中以一场华丽转身赢得了赞誉与口碑;而作业少、负担轻、高质高效等标签,更使之成为当地学生和家长心向往之的明星学校。

“学生的培养如同作物的生长,该发芽时发芽,该开花时开花,让其自由、自然地生长。我们的教育如同阳光雨露,学校为师生提供‘自然环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发展,教师在‘自然的环境’中教书育人。”见到笔者,通辽二中校长郝平就以一个形象的比喻,诠释了自己坚守的“回归自然”的教育哲学。

近10年来,这位专家型校长一方面紧跟全国教育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坚守着草原人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引领通辽二中以一系列改革践行“回归自然”的理念,也带领全校师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

时光倒回本世纪初,创办于1954年的通辽二中和许多老校一样,队伍略显疲态,发展趋于缓慢。2009年,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近20年的郝平走上了通辽二中校长的岗位,尽快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为学校找到一条未来发展的路,是以他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的首要难题。

“当今时代,我们看到太多浮躁的教育,但我十分幸运,在我的教育生涯之初,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他提出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人;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大自然希望儿童要像个儿童的样子等一系列真知灼见。来到通辽二中后,我将这些宝贵的理念与我国的国情和学校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办回归自然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回顾自己的思想发展之路,郝平娓娓道来。

在郝平的构想中,“回归自然的教育”包含两大内涵:首先,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人;其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质,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两大内涵,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上任伊始,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无疑给迷茫中的二中点燃了希望,然而理念固然美好,但如何让它从空中落地更是考验着新班子的能力。一方面,当时的二中校园基础设施老旧,要实现“人人向往”还任重道远;另一方面,通辽毕竟属于偏远地区,要让思想传统的教师们转变观念,跳出唯分数论的泥沼谈何容易!

尽管路途艰险,但执着的人一旦迈开脚步,就不会有停下的时候。为了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郝平和班子经过多方积极联系、运作和筹措,得到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同意,将原有旧楼改建方案修改为推倒重建和校园整体规划方案。3年间,一座3栋连廊设计的现代化教学办公综合楼拔地而起,所有班级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更有一流的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探究实验室、机器人活动室……通辽二中一跃成为东北地区硬件设施一流的中学!

不过,光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软件建设才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力和创新力,也是办学理念真正的实践场。很快,一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通辽二中悄然启动了!

2. “自然的环境”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践行“回归自然”的教育,假如没有教师的支持,一切将沦为空谈。通辽二中的教师朴实、敬业,但整体学历不高、长期工作压力下的职业倦怠等问题也制约着这支队伍的发展。

为了重新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学校首先从管理改革入手,“用制度规范人,用评价激励人,用关心温暖人,用公平凝聚人”。学校在教代会上全体表决通过了《通辽二中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从师德师风、工作量、工作过程、工作结果、考勤五个方面为每一位教师打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年终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职工评优评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同时实施优秀备课组评选方案及奖励措施,采用整个备课组捆绑式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各备课组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党员和中层干部“目标制”和“承诺制”、师德师风建设“一票否决制”等制度的实施,使得二中校园很快形成了管理高效、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教育改革,最难的是转变教师的观念。为了让教师们跳出传统思想的束缚,与全国先进教育理念接轨,学校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

2011年,通辽二中正式成为“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中学课改实验基地”,基地成员校囊括了辽宁、吉林、山东、广东等省的20多所优秀中学,形成一个探索高质高效课堂的协作体。每年,成员校举办青年教师课堂大赛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大家资源共享,高效互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业务素养的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校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2010年—2017年,学校大面积派教师赴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共27地参加学习或大型活动;一批骨干教师赴清华、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学习深造。学校还邀请专家、名师进校指导,如邀请全国课改专家、全国教育专家实验中心课改实验基地秘书长魏超群教授指导“学科双高课堂教学”;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培部付学军教授指导“英语学科课堂教学”……在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下,绝大部分教师的观念开始慢慢转变,由“传统满堂灌”到“迷茫摸索”,再到初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的“柳暗花明”。

“回归自然”的理念,让郝平在带队伍方面有着独到的做法。在他看来,与其用管理约束教师,不如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然的环境”,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他们主动创造的欲望。为此,学校在教学方面给教师思考、探索的空间,连续多年举办青年教师“启航杯”比赛和骨干教师“扬帆杯”课堂教学比赛,每年举行教学科研案例和论文交流大会,让教师们在激烈的比赛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学校还成立名师工作坊,鼓励教师自愿申报,学校认可后提供优越的办公环境、评职优先等优厚待遇。目前,二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已加入全国名师工作联盟,成为带动英语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在部门工作方面,学校亦将权力下放给中层干部,让干部的思维不受限制,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实施行政48个岗位“竞争上岗”,通过公平竞争使得每位行政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这里,不存在所谓的“关系”,所有人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层,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辽二中丰富的发展平台真正激发了教师自我实现的内驱力,让他们尽管辛苦,却享受这份工作,眷恋这片土地。近年来,教师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的,如今二中教师出去赛课拿第一是家常便饭,常常赢得其他学校教师赞许和羡慕的眼光,教师们外出交流时也充满了自豪感。

对此,学校张主任深有感触:“一是校长的理念引领使我们看清了前行的方向,二是学校构建的自然环境,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创新的热情。这些年,积极工作已成为二中教师的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这里实现自我价值,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奔头。”

3. 三大创新实现教学“减负增效”

坚持“回归自然”的教育,郝平明确要求教师们摒弃题海战术,让孩子快乐成长。在教学方面,通辽二中勇于尝试、敢为人先,大胆力推多项改革,不仅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如今,通辽二中是当地作业少、负担轻的中学,成绩却一直领跑城区初中,在科尔沁区教育系统行风评议中,学校连续多年位居科尔沁区各校前列。

作为一名教科研专家出身的校长,郝平对教改有着深入的研究。国内十多年的课改让他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希望,同时也看到了模式化、摒弃传统教育精髓等一系列误区。在“回归自然”的理念下,他倡导让课改的“心态”静下来,让课改的“步子”慢下来,让课改的“内容”沉下来,他提出学生的学习应落实到课堂40分钟,为此他亲自带队听课,经过两年摸索,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高质高效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教学。

二中的“高质高效课堂”分情境创设、合作探究、问题生成设计、当堂分层检测4个基本环节。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上课兴趣;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第三步,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体现发散性思维;第四步,课堂最后5分钟当堂检测,实现堂堂清。在全校总模式下,学校鼓励每名教师发挥个性特长,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很快使二中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自主构建,互相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双高”课堂成为常态。

依据丰富的经验,郝平还将自己在教学时尝试过的“阶梯小组调控”这一全新模式引进班级管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模式将一个班级分成12个小组,12个小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差异是等距的,称为“组间等异质”。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入学成绩及其他表现将12个小组分为ABCD4个等级,每个等级再细分为4个层次,例如:A级分A1、A2、A3、A4,以此类推。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也存在好、中、差3个类别,称为“组内异质”。小组考核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卫生、好人好事、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每半月评比一次,表现不好要降级,跨等级进步或获得A1、A2级别的小组可得到“小红旗”的奖励。

“阶梯小组利用‘以优带中,以中带差;以差促中,以中促优’的螺旋式递升发展来达到个人和小组的提升,同时通过班级日记簿、自律簿、自勉簿、好人好事簿这‘四簿’为辅助手段,让学生做到‘四自’,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控制。此外,阶梯小组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培养团队意识十分重要。”一位班主任介绍说。

除了“双高”课堂,二中还有两项创新尤为引人关注。一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2015年,学校在国内首创了班级授课制与分层走班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成绩、综合表现等因素分学科将每个年级分成A、B、C3层,每周开展两节分层走班课,班级授课讲新课,分层走班时A层为基础巩固,B层为提优创优,C层为高难拔尖,经过近两年的改革试验,效果极其显著。分层教学还体现在分层作业和分层考试中。分层作业有“必做”和“选做”之分,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减负;分层考试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准备了AB卷,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A卷,提升考试的自信心。

二是将听力、朗读、会话纳入语文、英语考试范围,这在自治区尚属首创。以语文考试为例,在120分的总分中,除了常规的90分笔答题,还包含听力测试(5分)、朗读能力测试(5分)、会话能力测试(10分)、课堂学习表现(10分)。对于增加这些评价项目,郝平说:“听力测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听力和搜索信息能力,朗读、会话能力测试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中国人怎能说不好中国话?‘哑巴英语’更是不足取。”正因如此,二中孩子回答问题总是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流畅。

4. 七彩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践行“回归自然”的教育,通辽二中不仅努力为学生减负增效,更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以德育为首,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各种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辽二中将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开展全员德育,以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其中,全区首创的“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是学校德育的一大亮点。每一名二中学子在初三毕业典礼上都会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一本白色的学生成长档案,里面真实记录了从他们步入二中的那一天起,3年来的体质健康、学业成绩、德育量化跟踪量表,以及图文并茂的难忘经历、亲子互动、老师寄语……或欢乐、或痛苦、或难忘、或感动的成长历程,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自我成长,更为未来的他们留下了温馨美好的回忆。多年后再翻开,谁不会感慨万千甚至热泪盈眶呢?

在郝平看来,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在通辽二中,活动与学习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这里,每个孩子必须学习一门艺术。学校从初一开始,每周开设两节艺术修养课,无论有没有基础的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舞蹈、乐器、版画、球类等,为此,学校大手笔建成了地下一层750平方米的音乐舞蹈排练厅。作为“全国青少儿版画教育活动基地”,学校拥有占地广阔、环境一流的“科尔沁青少年版画教育基地”,包括展览区、创作区和博物馆区,目前版画教育水平在整个东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属于一流。

每年下半年,孩子们最期待的“校园艺术节”总会如约而至,这一传统节目在学校已连续举办了16年,不仅是师生展示才艺的舞台,也是艺术修养课效果的集中检验。艺术节开始前,孩子们踊跃地报节目,排节目,参加主持人选拔等,每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登台表演的过程,都会成为他们生命中难忘的记忆。在人气最旺的“达人秀”现场,师生家长近8000人齐聚学校大操场,5个小时的精彩演出让所有人沉醉其中。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除了会读书之外,多培养一门才艺,增加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长大后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郝平说。

在这里,每个孩子还必须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如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健美操、太极拳等。多年的坚持不懈的坚守和培养,通辽二中的学生健康、阳光,学校田径队已经蝉联5年科尔沁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冠军。作为首批国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通辽二中在初一、初二开设了足球课程,并成立了国家级别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扬帆俱乐部”。在李阳老师的带领下,校足球队2015、2016年两次夺得自治区“主席杯”足球联赛亚军。今年,通辽二中的扬帆足球健儿们又一次向自治区主席杯冠军发起了冲击。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学校还开设了“李清照诗词魅力赏析”“红楼梦人物赏析”“数学史”“科尔沁民俗”“科尔沁民歌”等26门校本课程,成立了蛙语诗社、馨苑文学院、摄影协会、合唱团、民乐社、科技社、心理自助协会、乒乓球俱乐部、校务工作委员会等36个学生社团。在拥有100多人的学生电视台,学生们学会了怎么做记者和怎么拍摄、剪辑视频。一名学生告诉笔者,因为姥姥身体不好,不能和全家一起出游,他就在旅游期间做了一个旅行随记,用视频记录下旅途的风光和趣事给姥姥看,让姥姥十分感动。

通辽二中不仅以作业少闻名,而且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寒暑假不留书面作业,而是以“多元化、开放式作业”及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研究等代替。比如社会实践,学生可自主选择体验护士的一天、交警的一天;主题研究,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形成观察日记、观察报告。此外,还有用英语给动漫、电视电影人物配音……五花八门的作业,让孩子们的假期总是过得有声有色。

“我们创设自然的环境,尽量保留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丰富的个性,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成长。很多年后,教育留给孩子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综合素质;决定人生的往往不是智力,而是非智力因素。”郝平说。

5. 十年坚守,硕果累累

在通辽二中的走访是一场愉快的旅程,徜徉在优雅大气的校园里,迎面走来的学生阳光开朗,主动向笔者问好;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精气神十足。令人惊讶的是,整个校园没有一个垃圾桶,全校师生每人都用小塑料袋保存垃圾,自己的垃圾自己负责;虽然人多地方不大,但上学放学、课间操秩序井然……

近十年来,通辽二中坚持不懈地践行“回归自然”的教育,以“自然的环境”激发师生进步的内驱力,取得了累累硕果。不仅初中升重率保持城区一二名,而且毕业生升入高中后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不少孩子考上全国名校,赢得了各高中校教师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儿版画教育活动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等诸多国家级别、省级荣誉称号。

2017年,通辽二中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合作成立了通辽二中高中部,标志着学校朝着“打造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办人人向往的学校”的目标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回归自然”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辽阔的科尔沁草原培育了通辽二中人强烈的生命情怀,让他们在教育的时代洪流中坚守内心的理想,回归自然,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