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宁波市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支持高校发展政策,引导宁波高校围绕宁波产业培养人才和开展科研攻关,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产教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等教育如何产教融合,宁波市政府从政策、创新机制以及搭建合作平台三个方面,打造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建立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宁波市制发的促进校地共建、强化行业指导办学、特色学院建设、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完善支撑产教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二是统筹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统筹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大力推进高校特色学院到产业集聚区办学,基本形成了在南北高教园区以外,在主要产业集聚区均有特色学院、产业研究院布局的格局。同时推动高校向宁波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奉化区等产业聚集区集中,打造若干个新兴高教中心。
三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通过开展市级高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引导高校围绕产业建学科专业,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二、三产业,培养层次涵盖了从专科到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鼓励和扶持高校开设新专业对接新产业,在重点专业评审中单列新兴专业,遴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务智能技术方向)、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一批新兴专业予以重点建设。支持和引导高校主动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2017年宁波市11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空航天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等27个专业。
第二,创新融合机制,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一是强化行业指导办学。全面建立起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保障,职业院校和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指导办学新机制。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指导办学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行业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通知》,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指导、行业指导办学和监督管理等作用。截至目前,已与市卫计委、市旅游局、市经信委等部门合作成立了卫生、旅游、电子商务、影视动画、纺织服装、跨境电商等8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
二是加强引企入教。通过政府搭桥,高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三位一体”行业特色学院,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理论指导,通过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专业联盟、产教合作联盟等组织,在大学和产业之间构建出新型的跨组织关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上的有机链接。目前,市教育局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建了旅游、电子商务、家政、老年照护与管理、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知识产权等7个行业特色学院。同时,通过多途径引进企业资源。
三是成立产教联盟。由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研究院等专家组成,旨在促进全国相关领域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例如,2017年,由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联盟、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和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等牵头发起,成立了全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产教联盟。截至目前,已经成立跨境电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产教联盟。
第三,搭建合作平台,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一是推进校地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地市政府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市级政府统筹,高校与县、区政府共建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型高等教育地方共建体制。出台了《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共建的指导意见》,引导在甬高校“重心下沉”,提升服务能力,探索建立项目化合作、资源配置共享等多样化的校地共建共管合作体制,促进优质高等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区县(市)、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延伸。目前,宁波高校已在各区(县)市实现办学全覆盖。
二是推进市级试点特色学院建设。2016年起,面向“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遴选建设一批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学院,以提升高校服务产业能力。先后共有宁波工程学院汽车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海天)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模具学院等11个在甬高校二级学院入选宁波市级试点特色学院。对入选特色学院每个投入500万元建设经费。
三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2014年,制发《宁波市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引导高校以特色学科为依托,结合宁波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打破科技、人才、产业等部门界限,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有效提升创新能力。目前,宁波市有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44个,在推动解决宁波经济、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