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必须做到“三立”

原创:周兵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7-03 阅读量:0

曹明海先生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能只热衷于短期效应,而忽略语文对心灵启蒙和人文意识启蒙的影响力。只重视记忆性和固定格式的知识,一切为应试服务,是一种寻捷径、找窍门儿的急功近利的浮躁之举,对真正意义上文化素质的培养毫无裨益。它使人们习惯于浮光掠影,常常是仅凭一斑之见妄断全豹,使语文的文化丧失了它需要的感悟与体验的深度和整体性。” 说白了,语文教学的初心在于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语文知识,还要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涵养孩子们的语文精神。展示语文教学的初心,就是要努力做到从学生出发,立足实践,立足发展,立足创新。

一、立足实践让孩子有方向感

离开了实践,就会让语文浮在空中,成了空中楼阁,让孩子们望而兴叹。备课伊始,教师就应该用心备好学情,依托学情,再去搜集资料,然后建立课堂教学框架,选择和运用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俗话说,适合才是最好的。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应该能够来源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让问题与孩子们之间产生共鸣,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比如,在教学《自相矛盾》课堂上,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让孩子们从课堂中、从寓言中,走进生活、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有没有遇到现实版的“自相矛盾”,他们就会快速搜索记忆,有话可说,有情可表。相反,脱离孩子生活实际,他们就会无从思考、无从下手。

二、立足发展让孩子增强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指向孩子们的发展。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更应该突出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生活和实践的技能,做生活的主人。《自相矛盾》教学中,老师在落实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关注学以致用,服务生活,促进发展。除了关注到全体,还应关注到个体,要通过巧妙的追问,引导学生自愿表达、会表达,这也培养了教师的语文素养和驾驭能力。巧妙的追问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开启表达的思路。

三、立足创新让孩子学会挑战

未来是充满挑战的。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创新训练,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究精神。还是以《自相矛盾》一课教学为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引导、温情的语言,与孩子们相融、相助,开启思维之舟。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创编,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情景剧,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提升,也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当然,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进行科学指导,给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孩子们学会辨别选择。

课堂永远是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把课堂交给孩子,把学习交给孩子,把思考交给孩子,让他们置身其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体悟文化的味道,掌握语言的技能,学习语文也就“润物无声”,水到渠成了!

(作者系安徽省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