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的起点是——引导儿童面对真实的变化

作者:黄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10-16 阅读量:0

20多年前,我园开始尝试开展儿童情感教育研究,并在这条道路上执着地传承、坚守、延伸,不断地在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审视儿童情感教育的价值。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儿童情感教育的价值不应该只是作为认知教育的动力系统存在,而应关切儿童的生命成长,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是贯穿教育始终、展现生命活动的教育。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不断地调整研究的路径,试图通过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强化过程体验、关注儿童的后续发展力,实现通过情感教育塑造完满生命的教育追求。

我园的儿童情感教育课程,从情绪状态、情感品质、情感能力3个维度建立了13项分类教育目标,搭建了儿童与自我、与他人、与家庭、与自然、与社会为线索的课程内容框架。幼小衔接教育就是其中内容之一。在儿童面临幼升小的阶段,我们教育的视角到底是衔接未来学习生活应具备的习惯、能力、知识,还是为儿童呈现一个未来真实生活的样态,帮助他们拥有适应未来所需的品质?前者不必否定,而后者是我们站在多年情感教育研究视角下,希望为儿童创造发现自己、适应全新挑战的机会而提出的。

我们认为,幼小衔接教育的起点是引领儿童关注即将面对的“真实生活”,发自内心地向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愿意为此储备能力,积极地做准备。

走进小学:

发现渴望长大的自己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小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必须要进入小学才会有真切的感受。教师或成人通过“告诉”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必然会建立在自己过去的经验之上,或是选择一些传递教育者目的的信息给孩子。这不利于孩子主动建立与小学的连接,思考上小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方案中,会安排大班孩子两次走进小学,感受小学的环境和学习方式,每一次的目的、内容、参与方式都不同。第一次放在大班第一学期,核心目的是让儿童对小学有具体形象的认知,对小学充满好奇。活动前我们会与小学进行方案对接,安排高年级哥哥姐姐带领孩子们分组参观学校,了解小学的环境、作息时间。孩子们一边参观着和幼儿园完全不同的教室、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一边在哥哥姐姐的接待中近距离感受着小学生的自信。每次参观结束,孩子们都会感到意犹未尽,回到幼儿园里,会产生许多关于小学的话题和问题,由此也使各班关于小学的探究性主题活动丰富起来。

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孩子们发现“长大真好”“长大可以成为像哥哥姐姐那样的人”,向往成长会给孩子注入一种向上生长的能量。

第二次走进小学放在大班第二学期,核心目的是让儿童和家长在小学课堂中感受“教与学”,真切地看见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模样”。这里有倾听、有思考、有观点陈述,会引发孩子和家长对自己当下的状态产生内省。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关注小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品质,探讨如何形成这些品质并在实际生活中练习。同时还要及时地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引进专家和小学教师,为家长介绍小学的学习要求以及学龄前儿童当下要做的准备。只有建立在切身感受上的专业指导,才会真正引发家长对孩子的客观分析和及时适宜的支持。

两次走进小学,是以递进的思路唤醒儿童对成长的渴望,逐步建立起“我想成为那样的孩子”“我要怎样做才能成为那样的孩子”的认识和思考。

走近同伴:

建立愉悦互助的同伴关系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同伴关系会因学习方式的改变产生变化。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会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环境,并成为化解压力、互助学习的资源。在我园情感教育课程中,特别重视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强调交往机会的创设。在儿童幼升小衔接期间,仅仅是创设交往机会还远远不够,还应赋予交往机会更多意义。

我们在大班一日活动作息时间里增加“课间10分钟”的体验,让孩子们学习安排自己饮水、解便、游戏,每天由不同的孩子为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开展课间活动的;在集体性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更多地采用3—6人组成的小组进行,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由教师分组或自由结伴,每个孩子都会承担相应的分工;运动中,我们会加大活动内容的挑战性、竞争性,强化团队意识;每周面向所有大班孩子开展“畅玩日”活动,打破班级界限、游戏区域界限,让儿童在模拟的社会生活场景中,经历交往的困境,学习交往的技能。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往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事风格,也逐渐认识自己。我们特别重视筛选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我们说好了要这样做,多多就是不同意,所以我们输了。”“大家都想去,可是只能有一个人参加,派谁呢?”通过讨论,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在集体生活中如何看待分享、轮流、等待、妥协、接纳、合作。

积极尝试:

积累主动学习的经验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两位教育家都将“生活”放在了影响教育的重要位置。儿童在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独立生活的条件,而要具备相关的能力,关键在于成人的态度。教师和家长应正确认识到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涯所面临的挑战,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建立“我会管理好自己”“我能行”的意识。

我们指导家长拓宽家庭的社交途径,让孩子有机会结识上小学的朋友,通过参观、交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用品如何整理、清晨和放学后的时间如何安排,进一步帮助孩子和家长认识到规划时间和独立生活的重要性。为此,幼儿园专门组织召开以此为主题的家长分享交流会,探讨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彼此互相启发。家长群体资源需要在幼儿园的专业引领下聚合、优化,使其成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助力,让家长也认识到在幼小衔接中自身也是主体。

在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孩子们主动认识时钟、学习使用简易的家电设备和通信设备、体验公共交通工具、记录备忘事项等,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很有趣,每了解和掌握一项就对自己刮目相看。

乐意交流:

分享情绪提高应对能力

在现实中,每个孩子都会遭遇一些问题或困境。此时不仅需要解决问题或化解困境,更需要借此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帮助,从而学习求助,因此亲子沟通就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沟通需要学习,成人是孩子最佳的模仿对象。我们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家长们介绍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案例具体指导沟通的技能;设计开展情绪沟通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习情绪词汇,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原因。

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孩子在同一个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录“情绪日记”,时常交换自己的情绪小秘密,在倾诉、交流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家园工作指向让家长能捕捉到提高儿童应对未来所需的关键经验,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予以生动、适宜的归纳总结和引导。

从幼儿园走向小学,对儿童意味着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带给孩子喜悦,抑或是茫然、恐惧。我们要做的是,认清这一现实,将衔接的重点放在未来发展所需的品质培养上,尊重并理解成长中的一切情绪变化,让孩子感受到无论顺境或逆境,我们都无条件地爱他们。

(作者系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