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留痕实践

作者:虞永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1-14 阅读量:0

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态度的重要方式,是将专业知识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培养目标和达成毕业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必经之途。因此,专业实践不能走过场,要做实、抓严和见效。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举办机构能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努力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素养。但是,也有一些学校由于招生人数过多,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在教学见习和实习上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一些学校见习时间不足,见习与专业课程不挂钩,有过于随意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实习时间不足,实习中缺乏高质量的导师指导,尤其是高校教师自身对教学实习的指导比较薄弱,指导教师的职责停留在管理上,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因此,教学实践成效不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建立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我们努力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实现全程教学实践

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安排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伴随学生整个的专业学习过程。例如,一年级新生通过“专业入门”“儿童发展”等课程,进行教学见习,锻炼儿童观察等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我们将教学见习和实习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落实在四年的教学全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全程培养和全程实践累积。

覆盖全部专业课程

根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儿童观察与分析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育计划能力、各类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等各种基本的专业能力需要在各门专业课程及其对应的见习中加以实现,尤其需要在教学实习中加以落实。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为己任的,实践性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因此,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承担提升实践能力的任务。

间隔渐进的教学实习

专业教学实习的安排是衡量一个专业学生观和发展观的重要视点。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深切体会到,一次性的实习安排虽然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能产生一定的累积效应,但对学生来说,也可能会产生实践惯性,由于忙于实习,没有时间和机会回到理论中去,没有时间去针对特定的实践问题进行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更没有经过阅读、思考后重新实践的机会,没有在新的起点上改进实践的机会。因此,对学生来说,一次性的实习不能充分体现其反思精神,不能体现带着问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体现在实践中改变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学生的实习分成了每次6周的两段,中间有数月的间隔,给学生阅读、反思和继续课程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再准备和再出发的机会,实现专业素养在实践中的渐进螺旋上升。

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专业实践不只是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是专业态度、专业知识的提升。学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因此,专业实践是对学生专业情感和态度的考验,也是对专业信念的考验。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尝试使用各种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组织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运用多种专业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因此,专业实践的过程,是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过程。我们坚持将专业实践的目标指向整个的专业素养的提高,衡量学生的专业实践需要衡量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努力发挥专业实践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作用。

专业指导促进留痕实践

学生能否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能否在专业素养结构中留下印记,关键在于学生的实践热情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的指导是否积极有效。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对于专业实践来说,实现双导师制度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无论是哪一类导师,必须有基本的专业素养,能敏锐觉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成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两类导师必须密切配合,协同发挥指导作用。高校导师具有组织和管理的职责,更具有专业引领的职责,要落实高校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责任制,明确职责和任务,形成衡量其工作质量的基本标准,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检查考核。幼儿园指导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明确他们的职责,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实践指导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指导能力。高校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最终提高他们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能力。

为了实现专业实践留痕,还应注重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过程性记录和总结。我们编写了《幼儿园见实习教师指导手册》和《幼儿园见实习手册》,目的在于提醒和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注重过程记录,注重实现反思和总结,注重改变和完善实践过程,确保专业实践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上留下印记,在学生的专业行为中留下印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