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可以说是儿童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而少年时期的暑假,则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有成群结队的小伙伴,有蝉有蛙有蜻蜓,有绿树有小溪有晚霞。
那时候,跟小伙伴们下河游泳,在池塘边陪爸爸钓鱼,在打谷场上扑蜻蜓,晚风中和家人在院子里纳凉,看天上群星灿烂,听妈妈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成了最快乐和“浪漫的事”。至于那些年语文考多少分,数学有没有及格,在班里排多少名,则是一概记不起来了。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心照不宣的共识。如果说孩子们资质不差,那唯一可以比别人多的就是时间,下个学期能不能在班上名列前茅主要看假期利用得够不够。
于是在本该玩耍的假期,却出现了一幕幕“奇观”:暑假一到,各种补习班强势来袭,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必修课,有钢琴、舞蹈、绘画等兴趣特长课,还有奥数、物理竞赛、科创等拔高课,只有家长、孩子没想到的,没有补习班补不到的。
而孩子们对此又作何感想呢?近日,浙江一位家长一口气为孩子报了8个班,孩子因此抱怨“日程安排得比上学还要满,暑假干脆叫补课假算了”;而郑州一位11岁的女孩却在假期被母亲带到补习班楼下时,跳上了一辆公交车离家出走,其母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可能是不想上补习班”……
儿童成长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而这些都是补习班所不能教给孩子的。有专家指出,儿童正处于成长期,长期的脑力疲劳不仅有损他们的健康,更需要在体力上休整、调养;而就知识本身而言,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更重要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源自于经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对习得性生活经验的重视从来不亚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暑假来了,该让孩子松一口气了。幸运的是,“快乐的童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家庭、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共识。
不少家长主动利用暑期带孩子走出教室,去旅行、去体验,即使报班也不再是传统的“补习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动手自理能力的夏令营、户外游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和孩子的“新宠”。
而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对补习不提倡,甚至严禁,如早在2015年教育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便提到,“(家长)要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学生兴趣、盲目报班的现象。”另一方面,则鼓励孩子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中,则积极鼓励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研学旅行,在小初高阶段分别建立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以增进孩子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暑期绝不应该仅有学科教育,家长和学校更应该重视利用暑假弥补工作学习中所不能带给孩子的生活教育与品格教育。家长也不妨利用这一时机,多教给孩子们一点日常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人格与自省意识。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离开书桌,离开教室。
冰心曾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就是要让孩子们从自然中汲取阳光、水分,在风雨中扎根开花,在日夜交替中感受四季的变换与美。
家长们,是时候还孩子一个快乐、自由、充满纯真嬉闹的暑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