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的分班多数以“游园活动”等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测试和摸底,再采取平行分班。哪位教师任哪个班的班主任基本由抽签决定,但这样的分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师生双方互不了解,新生与家长在看到分班名单前,不知道会被分配到哪个班、班主任是谁、由哪些教师任教。同样,教师事先也对本班学生一无所知。
为此,我们提出了“双向选班”新制度,即新生与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教师和班级,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双方互选完成后,再由学校根据各班的男女比例及总人数进行微调。这样的分班方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激活教师使命感,倒逼积极性。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中引入“双向选择”,目的在于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双向选班”作为管理制度、教育思想的创新,旨在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进一步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体与整体素质,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分班公正性,提升透明度。用“双向选班”方式呈现教师、家长互相选择的过程,最终以满足家长、教师的共同需求为目标。这一过程,破除传统分班的弊端,力求实现分班公正合理,满足家长的分班需求,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更公平、公正的选择权利。
传递课改新理念,个性化培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个性化成长,以选择性为标志。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经历选择的过程,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选择相应的班级,正是在管理的源头传递课改理念,让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双向选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何确保其顺畅实施,并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分四个过程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
第一步,调研意向。我们委托公众号“升学宝”向新生家长发放关于双向选班的问卷调查,征求家长关于双向选班的意见,充分了解“双向选班”的可行性。
根据调查数据反馈,有1413名家长参与问卷调查,其中70%的家长喜欢“双向选班”,持支持态度,但也存在一小部分家长喜欢传统分班。为了最大程度满足每个家长的需求,我们决定在领取录取通知书时,采用家长自主申请的形式。有意愿的家长,可以填写申请书参与“双向选班”活动,希望延续传统分班的家长,我们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分班。
第二步,教师成长。实施“双向选班”,压力最大的是教师。将教师团队真实地展示在家长面前,请家长自主选择,这对于年龄、资历、背景各不相同的教师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为此,学校采取三大措施:
专题沙龙,达成共识。依据问题的提出,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专题沙龙,列举困难,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凝聚一心,坚定信念,达成实施共识。
方案设计,深度研讨。将教师团队分成四组,开展方案设计竞赛,集全体教师智慧进行对比研讨,提炼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以系统化、精细化,确定实施方案。
团队展示,有效师训。进行团队展示专项指导,从仪容姿态到演讲技巧,挖掘教师特长,串联展示内容,进行细致指导,力求全面均衡展示班级教师团队,也使之成为对一年级教师团队的有效培训。
第三步,现场选择。“送你一朵玫瑰花,把爱大声说出来”的亲子游园会,成为“双向选班”的活动平台。在教师全方位演讲展示后,学生和家长共同游园,班级教师和学生家庭互赠玫瑰花进行双向选班。
全体一年级教师进行演讲和才艺展示,亮出风采,呈现教育理念。家长由此了解教师,初选心仪的班级团队。
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进入心仪的班级,经前期测算,每个孩子在游园后填写选班志愿,需要填写平行志愿三个,也就是选择三个心仪的班级提交,学校将保障其一定能进入其中的一个班级。
在游园现场,为了解决孩子选中某位教师,而教师没有选择孩子,打击孩子自信心的情况,学校特别制作了只有家长能看懂的隐藏着秘密的“牵手卡”与“祝福卡”,两种卡片排版和字体都一样,孩子不易察觉。
第四步,整体确认。经家长网上确认,每个班的选择人数在“121-143”之间,无显著差异,这样的结果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能够进入喜欢的班级。随后,进入教师“反选”孩子和组建班级团队环节。教师根据送出的“牵手卡”名单,进行网络确认。然后,由学校提取学生性别信息,进行微调。至此,全年级学生分班名单确认并公布。
这样的选班形式,让“全人成长,个性发展,多元悦纳,六和智理”的办学理念得到展现;一个新诞生的班级、一个个并不熟悉的家庭,在“双向选班”后迅速成型;团队的意识、服务的意识在班中空前高涨。
但是,大胆尝试“双向选班”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师生之间从盲目选择走向真正的双赢。这期间,需要我们尽可能相互“摸底”,还需要学校作出适度平衡策略,而这正是“双向选班”生命力得以延续的保障。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滨和小学)